

絲織品、陶瓷器、茶葉、中藥……在古代中國與海外各國進行的貿易中,這些都曾是“可居之奇貨”。但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這些古代的“高科技”正逐漸走向邊緣化,以至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遺忘。
2月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并將一直持續到2月15日。在農展館偌大的新展廳里,北京市民們不僅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而且可以從一些“非遺”發展的脈絡當中,了解古代中國人對科技的獨到理解。
在中國所有的絲織品當中,“錦”代表著最高的水平,而南京云錦又是“中國四大名錦”的首席(另外3家分別是成都蜀錦、蘇州宋錦和廣西壯錦)。
時至今日,云錦仍然由拽花工和織手使用數個世紀前發明的傳統大花樓木織機織造,而無法通過現代機械生產出來,因此產量極低,每天只有大約5厘米。具體的織造過程,更是如同為計算機編程一般復雜。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云錦傳承人金文介紹說,現代計算機技術有兩塊“基石”,也就是程序的編寫儲存和二進制原理。而這兩項技術,都可以在云錦織機上得到體現。紡織時,坐在織機上方的拽花工提升經線,相當于在敲計算機的鍵盤;坐在“樓下”的織手,看著相當于“顯示器”的織造面,根據提起的經線,進行妝金敷彩的工作。工業革命時期,歐洲人發明了用穿孔卡片來控制織機提花的技術,而后,類似的技術又被用在電報、機電式計算機和早期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當中。因此可以說,“我們今天享受的‘信息時代’,正是從云錦起步的?!?/p>
在中國這樣一個“瓷器之國”里,鈞瓷以其“鈞無雙”的特質,成為一朵奇葩。由于獨特的“窯變”效果,世界上找不到兩件花紋完全一樣的鈞瓷,即使是同一位藝人用同一批原料生產的鈞瓷,亦不可能相同。
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鈞瓷傳承人劉紅生說,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窯變”,是因為釉料中的化學物質在高溫下發生了還原氧化反應。鈞瓷的釉料由多種礦石混合制成,礦石成分和配比的細微差別,以及燒瓷時瓷窯內溫度的變化,都會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實現“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效果。
中國人酷愛飲茶的習慣全球聞名,而只能在福建武夷山生產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是中國茶葉中的瑰寶之一。
一級評茶師、武夷巖茶傳承人葉啟桐說,武夷巖茶卓越的品質,很大程度上與武夷山的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多樣性意味著各種茶樹害蟲都有其天敵,生物之間的相互制衡,使茶樹在化學農藥遠未發明的時代,就可以鮮受蟲害。一部分讓土壤變得肥沃的植物,又保證茶樹在天然環境中茁壯成長。
提到山西,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和居老陳醋”。它既是餐桌上和廚房里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和居老陳醋釀制技藝傳承人郭俊陸的助手、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釀造師曲振莊介紹說,美和居老陳醋的選料比較嚴格,在酒精發酵階段只用高粱,發酵時采用由大麥和豌豆制成的大曲,“酒轉醋”的階段再加入麩皮和谷糠?!袄详惔椎闹魄桶l酵工作,總共需要100天的時間,再經過一年以上的存放,方能成為‘老陳醋’。相比之下,用糖化酶制醋的現代技術,在選料上寬松了許多,而且只用大概30天就能出品。但用糖化酶釀制的醋,保質期只有一年;老陳醋則是越放越有韻味。投入時間制成的精品,自有時間證明它的價值?!?/p>
在瓷器出現以前,人類首先發明了陶器,也就是古語所說的“摶泥成器”。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的陶器藝人張壯華說,相比于其他一些陶器,坭興陶器的鉛、鎘釋出量幾乎為零,而且獨具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很適合盛裝食物。用坭興陶茶器泡茶,隔一兩天再喝,色澤和味道也依然不變。曾經使用過坭興陶器的觀眾也證實,即使在炎熱的夏天,裝在陶器中的飯菜,也可以經過一夜時間而不變質。這些神奇的性能,都要歸功于坭興陶獨特的細節。
中國人重拾“核心技術”
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個人計算機(PC)都使用英特爾或超微公司研發的CPU芯片。每賣出一塊芯片,研發它的公司都要獲得收益的大部分;而直接負責生產這些芯片的工廠工人,得到的回報卻并不相稱。究其原因,便是由于研發者掌握著芯片的核心技術。
陶瓷、茶葉、絲織品等曾經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炙手可熱的商品,也是中國的“核心技術”。進入現代社會之后,機械化大生產讓傳統的手工業不再有競爭力。但當人們用工業流水線上廉價的造物迅速充實了自己的房間之后,卻突然發現似乎少了點什么。
這正如武夷巖茶傳承人葉啟桐所言:“今天,人們可以在超市里方便地買到袋裝紅茶。但那些不考慮茶葉質量,由機器使用固定程序生產出來的茶包,怎么可能比制茶人精心炒制的茶更有韻味和‘個性’?我們無法讓工業體系退回到手工作坊的時代,那么設法讓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仍然能繼續用于商品生產,并以此確保它們的傳承,就是最好的選擇。這些屬于中國人的‘核心技術’,不應該淪落為表演給獵奇者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