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洮河,唯富臨洮”,臨洮,古稱狄道,地處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但是由于工業基礎薄弱,遠離工業化的進程,這顆“昔日明珠”逐漸落后。
“臨洮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難題。”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科協主席陳文宏說。
隨著全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步伐的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初具雛形,全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已達12家。由于企業發展迅速,企業內科技人才缺乏的問題日趨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隨著企業加農戶、基地帶農戶等生產模式的不斷深入,縣內種養農戶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針對這種情況,縣科協圍繞如何解決好農業生產及涉農企業中科技人才緊缺的問題,適時作出了在全縣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決策部署,按照“科技先導、利益驅動、項目切入”的思路,從農業、畜牧、林業等5個部門抽調140名技術人員,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3個,以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為重點,帶技術、帶資金、帶項目,下派到58個村、8個龍頭企業、7個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開展科技蹲點幫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科技推廣與農業生產的有效對接。
如今走在臨洮縣鄉村的田間地頭、塑料大棚、花卉園區,到處都能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者為農民指導科技種田,或者給花農講解種花知識……他們便是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臨洮縣科技特派員。
自從2006年在臨洮縣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以來,今年選派的100名科技特派員,已下派到38個村社、14個企業、1個園區和5個基地,他們以優化布局、改良品種、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整合科技資源,為企業與農戶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務,受到了企業、農民的一致好評。
西北師大蘭花專家丁蘭是縣科協為三易公司聘請的專家,對企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逐一排摸,并以苗木組培為突破口,開展科技攻堅。在幫扶期間,先后完成蘭花苗木組培12萬苗,為企業間接增加經濟效益近百萬元,并培養技術骨干8名,真正促成了“一個科技特派員帶動一個產業,一批科技特派員帶動一片地方經濟”的良好局面。
科技特派員康勇通過縣級科技富民惠民專項行動計劃項目的支持,在不斷總結自身多年研究馬鈴薯貯藏保鮮技術經驗的基礎上,廣泛向群眾推廣馬鈴薯貯藏保鮮技術,通過合理設計馬鈴薯貯藏窖取得實用新型專利7項,獲得科技成果2項,新建農戶馬鈴薯貯藏窖80多個、改造120多個,真正為農戶解決了馬鈴薯易腐爛、難貯藏的后顧之憂。
科技特派員這一舉措實施以后,把科技送入農民手中,提高了農村的科技水平,推動了科技與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農業結構形成了新的發展勢頭,洋芋、蔬菜、花卉、畜牧四大支柱產業和食用菌、中藥材、優質經濟林果、牧草等特色產業優勢凸顯:2007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7.6 3 萬畝,良種率達95.3 %,馬鈴薯產值達3.726億元,人均從這一產業中獲純收益454元。
2011年5月,臨洮縣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全國科普示范縣”。
臨洮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總面積2851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有323個村、6個社區,總人口5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