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發表在國際知名雜志《molecular cell》(《分子細胞》)上的文章,從2011年的7月開始,就引起了生物學領域的關注。
文章的內容與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發病機制相關;作者是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后的中國青年武立鵬。他發現了一種復合物可以在一個新位點上催化“組蛋白泛素化”的發生;這可以幫助人們在對腫瘤的治療中,尋找到新的目標和途徑。
所謂的“組蛋白泛素化”,是一個十分前沿的領域,它屬于一類吸引了眾多科學家興趣的神奇現象——“表觀遺傳”。在這類遺傳中,DNA的序列不會有任何變化,但基因的表達卻發生了可以遺傳的改變。換句話來說,就是在細胞之內,有一種改變發生在基因之外,卻可以在一代一代中穩定地傳遞下去。
對這一類遺傳的研究,有的分支已在臨床上取得了成效;比如在美國,最近就有相關的藥物獲得了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局(FDA)的批準,被用在臨床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但“組蛋白泛素化”這一方向,顯然是遲后了;類似的藥物只在起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機制比較復雜。
武立鵬的研究,正是填補了這個方向的空白。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位研究人員如是評價這一成果,“對疾病發病機制、設計新藥等,都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p>
這項研究的主體工作,花去了武立鵬大約3年的時間。
生物科學實驗有著許多的特殊之處;不僅耗時長、工作量大,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信息也十分繁雜;另外,它對實驗技術一樣有著較高的要求,既要熟練地掌握,還必須靈活地應用。有時候,一些實驗必須要重復很多次,才會獲得準確的結果。
其實,武立鵬的本科專業并非“分子生物”,他學習的是臨床醫學;但在基礎醫學的課程中,他對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2003年,當他考取了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之后,他改了方向。
“現在回憶起來,那一段經歷充滿了困難,但我學到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真本領,還有從事科學研究所必須秉持的精神。”武立鵬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對實驗失敗時的冷靜?!翱茖W研究的成功,絕大部分都是從失敗的實驗中積累出來的,懂得如何面對失敗,是從事科學研究必須邁過的門檻?!?/p>
如今,實驗室的工作占據著武立鵬大部分的生活。他和身邊的同事得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從事生物學研究,離不開家庭的理解、寬容和支持。
最讓武立鵬感到快樂的,還是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拔蚁M任业难芯抗ぷ魍瓿梢粋€新的階段,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彌補我在家庭生活中的缺陷。”武立鵬說,看著孩子逐漸成長,是他這個父親最大的快樂。
性格好靜的武立鵬,對讀書的喜歡超過了運動。在家庭和工作之外,他總是更愿意翻一翻書籍,尤其是讀一些歷史和文學。“我尤為喜歡歷史,‘歷史使人明智’,從一定意義而言,今天我們的一切都在歷史之中?!蔽淞Ⅸi認為,讀懂歷史,往往使人更加平靜,理智地看待今天的得失;也可以使人睿智,理性地看待明天的生活。
就是這種平靜,幫助他一次次克服了工作中的焦慮和煩躁,成為一股力量的源泉。
武立鵬
美國密歇根大學病理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表觀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