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證據司法鑒定人
前不久,微博上出現了一場有關“方舟子拖欠某人工資”(下稱命題P)的激烈爭論,這是一起發生在網絡上與電子證據相關的有趣事件。這里,我們并不是要對命題P的真假下結論,也不是要對其中涉及的證據作鑒定,而是以此為例,說說電子證據的一些常識。
顯然,在該場爭論中,控方宣稱命題P是真的,而辯方指出命題P是假的。在爭論中,控方稱有圖1的圖片為證;相應地,辯方以圖2的圖片為輔斷定控方出具的材料是偽造的,焦點落到了方舟子的簽名是真還是假的問題上。
控方的觀點是,有雙方簽署的協議在手,可以證明命題P是真的。但辯方反駁道,協議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假如控方拿出紙質協議的原件或者復制件,雙方對協議真偽的意見分歧,可通過鑒定解決,本來,這是一項文書鑒定工作,與電子證據沒什么關系。
可是,圖1和圖2是通過電腦系統呈現出來的圖片,無疑,它們屬于電子信息,或叫電子數據,如果它們能夠成為證據,自然就是電子證據。至于它們算不算電子證據,那要看是否符合電子證據的條件。
電子信息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眼見不一定為實。先看一個簡單例子,把一個大液晶顯示器和一臺筆記本電腦連接起來,可以有三種顯示方式,分別是只在筆記本電腦上、只在液晶顯示器上、或同時在筆記本電腦和液晶顯示器上顯示。同一張圖片,比如圖1,在三種顯示方式下顯示出來的效果是不完全相同的,與第一種方式比,第二種方式顯示出來的圖片可能是扁的。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里特有一幅叫做《形象的叛逆》的畫作很有名,如圖3所示。注視這幅畫,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呢?你可能說是一個煙斗,可是,畫上的外文寫的是“這不是煙斗”。畫家畫的也許是一個實際的煙斗,也可能是一個想象中的煙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只是一幅畫,絕不是煙斗,頂多是煙斗的畫像。這不是鉆牛角尖,是一種啟示,有助于認識電子信息,在這個意義上,圖1顯然不是方舟子的簽名。
電腦識別的電子信息都是由0和1組成的編碼,我們在顯示屏上看到圖片只是這些編碼的一種呈現形式。從0和1的編碼到顯示屏上的圖片,中間經過了多個環節的處理,每個環節都可能出差錯,不管出于有心還是無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的也未必是原信息的呈現。0和1的編碼也不是信息的最原始形式,它們在存儲介質上由磁或光信號表示,這又增加了一個處理環節。
上面談的是電子信息的內容,除此之外,電子信息還有屬性,屬性表達的是電子信息的創建人、創建時間、修改時間、訪問時間,等等。只有內容沒有屬性,不構成確定的電子信息。要使電子信息成為電子證據,電子信息形成的時間、地點、制作人、制作過程、制作設備等也有待確定。
證據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特征,電子證據也不例外,要把電子信息當作電子證據,需要闡明它們具有這些特征??陀^性反映電子信息不是虛構、偽造、篡改的;關聯性反映電子信息與命題P的客觀聯系;合法性反映對電子信息的操作是符合規矩的。
回顧前面的爭論,被引為證據的僅僅是電子信息的內容,未涉及屬性和特征,而且,從圖1和圖2可看出,其中的圖片是隨意拍照得到的,未曾注意證據攝影的規矩,所以,要在實踐中運用好電子證據,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