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王慶珍老師的研究生,是我感到特別幸福的事情。還記得每每當我們到辦公室向王老師匯報學習計劃,探討學習進程的時候,她的第一句話一定會是:喝茶還是咖啡?隨著愜意的氣氛蔓延開來的是老師事無巨細的講解和大家輕松活躍的討論,每次我們都帶著收獲和美滋滋的味道離開。
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老師,她親和、關懷學生,而且特別尊重學生的想法。對學生的引導,領域寬廣,總是給學生最大的發展空間,鼓勵學生去完成或嘗試自己想要堅持的、哪怕有一點點價值和創造性的想法。用什么藝術方法,用什么媒介,或者表達的是什么觀念,傳達什么風格,都是從學生的個性,或者其對藝術的追求出發,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獨立審美體系。而她的個人藝術魅力可謂潤物細無聲,引領和熏陶潛移默化的滲透和感染著我們。
幾年的研究生學習,得到的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還有看待生活的趣味。王老師用她的創作感悟和作品引導我們進入了藝術的世界,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觀賞她的作品就好像看到了她本人,用最真切的感情把自己對現實的審美、生活情趣和感受表達出來,以她內在特有的女性審美語言去傳達溫情,雅致,唯美,高貴,傳達出品級層次非常豐富、細膩的美。她的作品把現實生活中的小物件,像扣子、亮片、珠子等這些平凡的材料因素凝練成一種婉約的女性氣質。可以說,跟隨王老師學習的幾年里,我學到的是藝術的綜合修養!是對藝術的理解和沉淀。她鼓勵我們自由地進行藝術傳達,注重作品富有詩意,又很自我的傳神達意的精神和底蘊,同時,摒棄做作要像泡泡浴中的小女孩一樣擁有清新、恬靜的內心,將藝術美的魅力發揮于自然而然的情懷中,沒有多余繁贅的東西,所有的部分都從屬于形成一個美麗的、完整的、獨有格調的作品。我的研究生畢業創作作品《邊境》,就是在王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開始的時候老師鼓勵我放開去做,創作本身就要一個思考、嘗試、推翻、對比的過程。于是我首先確立一個大方向和想傳達的感覺,在王老師的啟發下,不斷地思考將作品繼續發展并將思想轉化為實踐。我確定了作品的立意:傳統意義上的紡織品,經緯相加,成織紋,形成紡織品,從思維上來看是一種加法的原則。在這種思維下,無論再加以任何裝飾,或運用何種手段去改變其顏色、形態,從本質上來講它依然是紡織品。因此我嘗試運用減法的思維,將現有的麻等面料的經線或者緯線以我的審美取向抽取掉,讓它形成一種純粹的機理,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去傳達作品的意境。
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詮釋自我的過程,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于創作之中,把對生活、對藝術的態度及審美理想熔鑄到作品之中。做藝術跟做人一樣,是人本身精神的升華和心靈的貫通。它需要執著的感情,腳踏實地的對待。這就是跟隨王老師學習我最大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