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2年的樓市,筆者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房價不可能大漲。
一邊是“紅五月”跳躍式增長的樓市成交數據,另一邊是中央反復強調的“樓市調控不會半途而廢”;一邊是三年來首次降息的貨幣政策信號,另一邊是央行辟謠“重提個貸下限為七折利率”被市場曲解。近日樓市的消息面分外龐雜,似乎進入了一個微妙而緊張的階段,越是拉鋸僵持的關鍵時期,“消息戰”就越密集。對購房人而言,該如何梳理這些多空雙向的信息?當下是否出手的最佳時機?
4月份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是9.3%,5月份是9.6%。看起來5月份似乎增長回升了,其實,除去工作日因素,5月份的工業實際增長很可能比4月份更衰。不到10%的工業增長所對應的中國經濟增長,應該不高于7%。一直擔心的中國經濟的所謂“二次探底”,可以說已成現實!
對于本輪經濟的再度刺激,絕對不可以再像2008年那樣貨幣大水漫灌的方式,且事實上形勢也不允許。其一,“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已經投得七七八八了,當然現在或許又有三鐵(高鐵、地鐵、城鐵),但政府瘋狂投資引發的后遺癥讓人畏懼。其二,樓市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要一鼓而起也不再可能。其三,中期通貨膨脹的壓力讓貨幣放水投鼠忌器。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除進出口外,國內消費和投資當前最大的掣肘是投資機會的奇缺!從國家層面而言,無論是過去的鐵公雞或是現在的三鐵,國有銀行不惜沉淀大量不良貸款,把天量資金低息帶給大型國企。這種行為的背后是“肉爛在鍋里”的混亂邏輯,而真正激活經濟活力的恰恰是民企的投資!從居民個體的角度來看,消費不振、內需不興的原因在于百姓家底不厚,家底不厚的根源在于投資渠道稀缺。長期以來,老百姓只能被動把錢存在銀行,眼睜睜看著通脹肆意侵蝕個人財富。日本上個世紀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1968年成就了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美國幾十年前推出的REITs投資產品,讓普通老百姓可以分享房地產行業的豐厚收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
近日央行在“特急”文件中重提首套房個貸利率的下限為七折后,又緊急辟謠“媒體有意曲解政策意圖。”其實,監管層從未叫停過首套房利率七折優惠,數次調控的指向都是首付比例。一直以來都是銀行根據自身風險和市場情況自主定價。
但央行重提七折,言者或有心或無心,但聽者卻有意。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現在各家銀行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于各大國有銀行而言,大規模擴張期已過,對業務收益相對更加看重。但對于廣大正處于擴張期的區域性中小銀行呢?只要有幾家銀行推出七折優惠,很快就會引發“漏斗效應”,一家銀行可能因七折優惠而搶占該區域80%的業務。這就存在明顯的倒逼機制!預計在第三季度首套房可能會迎來七折時代,首次置業的剛需客戶或許可以再等等。
對二套改善型需求而言,十八大之前政策層面基本沒有機會。因為推行首套房優惠沒有任何政策風險,但二套房則不同,很難區分改善型需求還是投資型需求,存在明顯的政策風險。
5月北京樓市新增供應3685套新房,銷售972套,新房簽約率僅為26.337%,銷售壓力絲毫未減。熱銷的只是少數打折項目,多數項目仍處于低迷的狀態。開發商更多的是想通過走量來保證現金流,真正現金流寬裕的開發商寥寥無幾!
對于2012年的樓市,筆者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房價不可能大漲。從主觀上說,換屆年不太可能出現政策大逆轉,穩定仍是主基調;從客觀上說,限購以來巨量的庫存還沒有消化掉。但從中長期來看,雖然經過多次調控,但房價上漲的核心動力并沒有真正熄滅,一者是土地市場并沒有實質性改變,二者是通脹壓力下投資渠道并沒有真正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