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作品不在其表現為何物,而在于人們透過表現之物,是否可以讀到藝術家的內心……
6月13日,20世紀大藝術家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以1.8億元起拍,最終以2.9325億元成交,并再次刷新個人成交記錄。一時間,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萬山紅遍》因何天價成交?
不可否認,《萬山紅遍》有其獨到之處。但同一題材的作品有數幅之多,其價值理應大打折扣才是。諸如此類的“謎團”困惑著藝術愛好者、收藏者和研究者。
天價支持者多將繪畫用料(乾隆年間故宮內府朱砂)稀缺性作為原因;反對者則認為,“主題繪畫”本身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畫家為了完成任務而作的任務畫不具備審美價值。仔細分析,兩者皆語焉不詳,未能道其本原。繪畫用料稀缺性哪能作為衡量藝術成就高低的標準?誰又能說“主題繪畫”就一定出現不了偉大作品?
憑心而論,雖有論者稱李可染先生為20世紀中國山水畫壇“紅色山水畫”的霸主;但真正奠定其在藝術史地位的卻并非起到了擴大影響作用的“紅色山水畫”,光亮黑厚的“李家山水”才是當仁不讓的代表作。
佛家講一切存在都是和合事物,即萬物皆為復合體。藝術如此,藝術價值也不例外。基于此,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重要畫家而言,即使出自其筆下的作品是日常之作也非同小可。何況李可染先生的藝術創作一向以嚴謹名世,無論什么情況下的創作也少見應付,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同類題材的作品中,《萬山紅遍》當屬出類拔萃。
上述這些仍不足以闡釋《萬山紅遍》因何天價成交。藝術創作完成后,還需要與欣賞者的系列互動。如果欣賞者能從中獲取系列的滿足和得到盡可能多的遐想,這無疑會增加其藝術價值的籌碼。整體來看,《萬山紅遍》具備了。
《萬山紅遍》的創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表現主旨。因此,《萬山紅遍》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極其明顯、特殊時代烙印。
同時,它又不乏藝術性。20世紀50年代,李可染、張仃、羅銘、趙望云、石魯、傅抱石、錢松嵒等藝術家紛紛進行著中國山水畫的變革——以真山真水,以自然為師。而以“為祖國山河寫照”為己任的李可染先生則有著非同尋常的抱負。從1954年自己開始寫生之旅到1960年,江南水鄉、桂林美景、黃山煙云、歐洲的異域風采都被他走遍了口期間,先生積累了大量的自然山川,將之轉換為胸中丘壑的想法不得不發了。60年初的數年間,他的創作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冬季在廣東從化、夏季在北戴河。《魯迅故鄉紹興城》、《鼎湖飛瀑》、《暮韻圖》、《鐘馗嫁妹圖》、《黃山煙霞》、《漓江》、《五牛圖》、《清漓天下景》等杰構迭出,《萬山紅遍》也誕生于這個時期。
用非常稀缺的乾隆年間故宮內府朱砂繪畫用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至于通幅紅色也說明不了多么與眾不同。關鍵是李可染先生以此來表達客觀物象的同時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并傳遞給了欣賞者。鄭板橋先生說:“畫有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露吐霧者,皆隱躍于紙外乎!然紙中如抽碧玉,如削青瑯,風來戛擊之聲,鏗然而文,鏗然而亮,亦足以散懷而破寂。紙中之畫,正復清于紙外也”。
你我看到的僅是《萬山紅遍》嗎?是否會體悟到幽深遼闊的時空、改天換地的氣魄、蓬勃向上的生機、紜紜眾生的希望……杰出的作品不在其表現為何物,而在于人們透過表現之物,是否可以讀到藝術家的內心、藝術家的思想、藝術家所處的時代,甚至整個民族的文化…一靜穆崇高、雄渾郁勃的《萬山紅遍》定然有其激蕩人們靈魂的東西存在。
至于《萬山紅遍》中的表現技法,在此不做分析。對于李可染先生而言,“術”的討論實在意義不大。《萬山紅遍》天價成交的合理性當留給歷史去驗證,可以明確的是《萬山紅遍》即使代表不了李可染先生的最高藝術成就,仍不失為特定時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