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林麗不同,本刊記者的另一位采訪對象王遠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恰好就是在2007年遭受的普洱荼“滑鐵盧”中的投資者中的一員,對于那段炒茶經歷,他自然刻骨銘心。
2007年,原本做木材生意的王遠,聽朋友說炒普洱茶利潤豐厚,回報快,就斥資500萬,以10000元/件(一件普洱有84餅)的價格,買入500件大益普洱茶?!爱敃r身邊所有人都說價格還會繼續漲,沒想到說崩盤就崩盤了”。剛以12000元/件賣出兩件后,價格就在一周內降至4000元/件以下。直至2008年,他才以4000/件的價格“割肉”拋售了300件,這一來回就虧了100多萬元。剩下的200件也在2009年的時候以3500元/件的價格全部清倉了。
“當時想的就是今后再也不炒普洱茶,不做這個生意了。但是沒有過幾個月,我這倔脾氣又來了?!鄙钚拧澳睦锏咕驮谀睦锱榔饋怼钡耐踹h,生性好拼搏,在遭遇了數百萬的損失后,他還是不回頭。因為深知炒作之風的危害,吃過大虧的王遠,開始潛心研究普洱茶,并到處籌措資金,另起爐灶,踏踏實實做起了普洱茶的自采、自制、自產、自銷。“每個環節都參與進來,才會知道自己當年為什么會栽得那么狠。”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王遠逐漸由一個當年只知道投機炒茶的茶客,成長為一名專業的制茶人。
“現在我更看重的是茶葉的品質,因為無論如何炒作,茶終歸是要流入市場,供消費者飲用的,茶葉的品質不行,再怎么炒都是一場空?!庇辛诉@些刻骨銘心的經歷后,王遠在自己研制普洱茶的過程中,把品質放在了首位?,F在他投資的茶場大部分是較為稀缺的大樹茶、古樹茶。主要強調茶葉取材以古樹為主?!捌鋵?,現在很多在2007年吃過虧的投資商都不會囤積茶葉了,而是直接投資茶場,這樣從源頭控制茶葉,利潤更大,風險系數更低。這樣是賺長遠的大錢。”在經歷了血的教訓后,王遠變得更加理性,他坦言:
今年因為云南等地干旱減產,普洱茶的價格漲幅較大,但這不同于2007年的炒作之風。茶葉危機也讓茶企和消費者認識到炒作的危害,從而真正回歸理性收藏和投資。目前市場以品飲消費型需求占了主導地位。當然,由于普洱茶品質形成機制方面的生產特性,收藏型需求依然存在??偟膩碚f,普洱茶市場已日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