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佛典記載,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即彌勒尊者,它的身份是由乾隆皇帝與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若必多吉欽定的。之所以稱為伏虎羅漢,是因為傳說中彌勒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為缺少食物而長哮不止,尊者便將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久而久之此虎便被尊者降服,還常和尊者一起玩耍,伏虎羅漢由此得名。”6月22日,在成都送仙橋古玩市場藏玉閣館內,雷邦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尊玉質潔白、溫潤通透、磨光圓潤、做工精致細膩的白玉伏虎羅漢,饒有興趣地向《投資客》記者介紹起來。
“這尊白玉伏虎羅漢出自著名海派玉雕大師羅建明之手,高23cm,以整塊和田白玉為料,實屬難得的白玉精品。”在雷邦先生的介紹下,本刊記者有幸一睹這尊玉器的“芳華”。只見擺件上的白玉伏虎羅漢,光頭垂耳,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神情怡然。羅漢左側趴伏一只溫順乖巧的白玉虎,右手持一顆圓潤通透的寶珠。整尊擺件精雕細琢,刻畫細膩,極具立體感,頗富趣味性,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投入6萬元。慧眼買下白玉伏虎羅漢
“這尊白玉伏虎羅漢是7年前我在朋友翁志明先生的玉器店里買的,當時花了約6萬元。”據雷邦介紹,翁志明是香港知名的玉器收藏家,他們早在1992年就已認識。每次到香港,雷邦都會在翁志明的店里買上幾十上百萬的玉器,曾有一次因為看到特別喜歡的玉器,他將身上僅剩的一點美金都折成港幣購買了玉器。至此以后,二人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翁志明店里只要有了精品總會第一時間通知雷邦,而白玉伏虎羅漢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買下的。
“第一眼看到這件玉器,我就瞬間被它的工料和神韻所吸引。”回憶當年購買這件玉器的情景,雷邦的臉上露出笑顏。據他回憶,看到白玉伏虎羅漢第一眼起,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上面,20多分鐘后才說出了第一句話“多少錢?”,在得到翁志明6萬元的回復后,他馬上回道“我要了!”然而雷邦如此果斷地買下這件玉器的行為,并沒有得到當時周圍圍觀藏家們的理解。因為那時類似這件作品的玉雕市場價普遍在5萬元以下,所以多數人都認為他買貴了,甚至有人帶著不無嘲諷的語氣說:“雷邦先生買貴了沒事,他有的是錢。”面對別人的議論,向來對玉器癡迷的雷邦并不為所動,仍然高高興興地把這件玉器帶回家進行認真的清理,并把它放在了其近期收藏的藝術品位置最重要地方。
升至350萬,時間是價值的最好證明
“去年我的一位藏家朋友看到這件玉雕后,特別喜歡,硬是讓我以350萬元的價格割愛轉讓給他。但我還是婉言謝絕了。”因為對玉器的癡愛已經超過了對其市場價值的關注,雷邦買進這件玉器至今7年,即使其價格已經翻了近60番,他依然舍不得轉讓。據了解,自從雷邦買回這件玉雕后,每次藏家朋友在品鑒他收藏的藏品時,都會對這件藏品贊不絕口,許多人曾多次與他商量轉讓,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就在前不久,翁志明先生還專程來到成都藏玉閣,希望能夠高價購回此物。”面對好友的請求,雷邦給予了這樣的回復:“我非常喜歡這件藏品,它讓我學到了很多收藏的竅門和樂趣,也提高了我對于收藏的標準和水平,因此暫時我不打算出讓。如果以后要出讓的話,一定第一時間通知您。”
翻閱雷邦的資料,你能夠很容易的發現,早在1995年,他在接受一些媒體采訪的時候,就清楚地表示,玉雕藝術品并非古董才有價值,因為玉器的用材本身就價值斐然。尤其是玉器的工、料、比例、結構、密度、油性等指標都非常完美的玉器,其不斷升值將成必然。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7年升至350萬的白玉伏虎羅漢,不僅證明了這件玉雕本身的價值,也證明了一位收藏大家在面對質疑時絲毫不受影響的膽識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