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有“華爾街之王”美譽的美國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戴蒙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30年職業生涯以來,讓他付出最高昂代價的,竟然是其手下綽號“倫敦鯨”的交易員,由于該交易員對沖投資策略的失敗、金融股虧損、有關銀行和高層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導致公司近期虧損20億美元,造成信貸市場的劇烈波動。這就是震驚全球金融界的“倫敦鯨”事件。事發次日,摩根大通引領美國金融股大跌至兩個月以來低點,摩根大通股價狂挫9.3%。
根據摩根大通的官方表態,CIO和“倫敦鯨”對于摩根大通的必要性來源于該銀行需要對其貸款資產及負債之間的差額進行再投資所帶來的風險敞口進行對沖。摩根大通的負債規模為1.1萬億美元,貸款資產為7200億美元,兩者之間的差額約3600億美元便交由CIO進行管理,CIO及“倫敦鯨”的使命是對摩根大通整體投資組合進行對沖,摩根大通將所有的信貸風險捆綁在一起,然后交由“倫敦鯨”來操作。
“倫敦鯨”所選擇的對沖交易是通過CDS指數中的IG9系列指數進行Flattener操作,即針對IG9購買5年期舍約,賣出10年期合約進行對沖,執行此操作等于看空經濟。在Flattener操作下,CDS的小幅波動對其敞口的影響是相對中性的,但當CDS大幅飆升即事態急劇惡化時,該策略將獲得收益。
Flattener策略需要摩根大通實時調整在CDS指數期限曲線的短期合約和長期合約之間的持有比例,由于摩根大通的對沖頭寸巨大,在對沖錯誤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其風險敞口將急劇擴大且波動性急升。
“倫敦鯨”事件掀起了全球的金融巨浪,多數業內人士更愿意將其理解為一起由“疑似”自營交易演變為危險賭注的案例。而在這起事件中,由于基金管理人員“倫敦鯨”對沖投資策略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超過20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正因為這一事件,與此管理、操作方式類似的私募基金也引起了國內金融行業的普遍關注。金融體系非常成熟的美國尚且因為一位交易員的錯誤,引發這場巨虧的“大火”,那么,還處于發展初創階段的中國私募基金現狀又是如何?《投資客》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國內私募基金的發展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發展規模僅是銀行理財的十五分之一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國,20世紀末,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銀行通過律師、會計師的介紹和安排,將資金投入于風險較大的石油、鋼鐵、鐵路等新興產業,這類投資完全由投資者個人決策,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組織,這就是私募基金的雛形。我國私募基金在1993年開始萌芽,發展到現在總規模已近萬億元,私募基金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重要的投資者之一,私募基金作為一個新的金融產業,已經向以銀行和股市為主的金融產業提出挑戰。
雖然如此,我國私募基金的規模還相當小。對此,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副會長何小峰,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副教授黃嵩在接受某電視媒體采訪的時候,特別針對私募基金范疇內的PE發展現狀做了深入分析。
據何小峰介紹:PE是通過管理專家發起,然后以私下募集的方式募集的資金,主要對未上市的企業,進行股權的投資,以后通過企業上市回購轉讓各種方式賣掉股權,得到收益,然后再向投資者進行公平分配的一種金融工具。目前其在全國的發展規模還相當小。“以目前發展最快的銀行理財為例,據統計2011年銀行理財已經到了15萬億這種規模,而據粗略估計,目前全國PE有6000多家,規模水平約幾千億,也就是說還不到銀行理財的十五分之一,這個比較顯而易見。”
“中國目前的PE發展還遠遠不夠。”以上觀點也得到了黃嵩的認同,據他介紹,衡量一個PE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PE的滲透率。也就是一個國家PE的規模占這個國家當年GDP的比重,目前看來,滲透率最高的是英國,大概是1.9%、美國約0.8%、中國不到0.3%、印度0.7%,也就是說我們的PE占GDP的份額還不到印度的一半。
行情較差行業發展還處于嬰兒時期
目前,全國以創投企業形式設立的私募基金有三種模式。一是上海模式,是把創投企業定位成一個母基金方式,通過支持一些中小企業管理團隊發起設立一些小的投資公司;二是深圳模式,是把大眾基金集中在一個集團內,建立起一個航空母艦,來帶動很多小的艦隊;三是現在的天津模式,是把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結合起來。既設立一個母基金,支持一個中小團隊,又設立創投公司來自己投資,管理著一部分基金。毫無疑問,私募基金在全國發展得最好的城市就是上海、深圳、天津。然而,加上全國其他城市,總的來說,私募基金還處于嬰兒時期,行情還相對較差。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5月份,全國共有701只私募基金參與一年期評級,這701只私募基金中,僅有12.70%(不到90只)的參評私募基金產品在一年里取得正收益,獲得“5星”評級的70只產品的近12個月平均收益為6.79%。從收益上看,納入統計的701只產品過去12個月凈值平均下跌9.14%,12.70%的產品取得正收益。獲得“5星”評級的70只產品的近12個月平均收益為6.79%,其余星級從高到低依次為:-2.04%、-8.17%、-16.80%和-27.17%。
業內人士指出,截至目前,私募基金在中國內地已經發展近10年,產品的數量、資金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但是相對于其他金融行業來說還處于相對初創時期,各方面都不規范,業內人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造成目前的現狀,深層環境原因還是跟市場有關系,整個市場環境不好,這是大的環境。但如果經歷一些周期,這個行業可能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國內正式的基金法尚未出爐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已成為亞洲最為活躍的潛力巨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之一。但隨之而來的法律保障卻沒有及時跟上。《公司法》和《合伙企業法》的重新修訂,雖然對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提供了較為清晰的舞臺。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自2010年起,人們就開始議論基金法的修訂。然而至今,還是沒有正式出臺。難產的基金法也造成了私募之痛。
“管理層希望在年內就能正式出臺新基金法,但是目前來看,對新納入草案的私募基金監管方面存在分歧。”知情人士透露,具體涉及到私募基金由誰管、如何管等方面,各方尚在進行磋商。據介紹,目前出現的分歧主要在于:首先在修改草案中,“證券”定義得以擴寬,將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憑證視作證券,證券投資應包括買賣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債券及其衍生品;其次是投資基金的范疇在修改草案中得以擴大;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權基金,對實體經濟推動作用巨大,需要有合法地位;第三是基金治理結構選擇。基金法修訂小組希望能通過規定不同形式的基金,確定其金融工具性質,以享受同樣稅制。第四個存在爭議的部分是監管原則及分工。基金法修訂小組認為,不同性質的基金監管主體可能不同。到現在,基金法還是未能出臺,想必,這樣的爭議還沒有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基金法》草案已提交人大法工委進入審讀程序,但目前來看,新納入的私募基金監管問題還是成為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