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家住武漢市武昌區的王女士發現三歲的兒子和別人家孩子有些不一樣,比較安靜,不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起初,王女士以為孩子很乖很聽話,比較省心,是件好事。后來,王女士發現叫喊孩子時要用很大的聲音,孩子看電視時也把聲音調得很大,而且睡覺打呼嚕,有些憋氣。
王女士感覺有些不對勁了,于是帶孩子來到武漢市第三醫院就診。該院耳鼻喉科主任梁耕田查看發現,患兒腺樣體肥大,并經聽力檢查,小寶寶的左耳輕度傳導性耳聾,中耳腔內有積液。經醫生診斷為“腺樣體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原來,孩子的安靜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分泌性中耳炎損聽力
梁耕田主任說,分泌性中耳炎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耳腔內有積液出現,這種液體不是化膿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說,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非化膿性炎癥。
中耳腔為什么會出現液體?這要從中耳腔的結構說起。中耳腔是一個空腔,像一個大房子。前壁是鼓膜,兩側壁和上下壁及后壁均是骨性結構,如同房子的磚墻一樣堅固。在正常情況下,鼓膜是完整的。中耳腔和外界聯通的唯一通道是咽鼓管。咽鼓管就好比房間的一扇窗戶,它可以調節中耳腔的壓力,維持中耳腔正常的結構和功能。
如果因各種原因引起咽鼓管阻塞或不夠通暢,則不能維持中耳與外界大氣壓的氣壓平衡,致使中耳鼓室內空氣逐漸被吸收,且得不到相應的補充,就會出現負壓,從而導致中耳內粘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分泌的液體積聚在中耳腔,這樣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病例中的小患者,由于咽鼓管的“鄰居”腺樣體肥大,造成咽鼓管阻塞,從而導致出現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最常見癥狀是耳悶、聽力減退,可伴低音調耳鳴,并有自聽增強現象(別人講話聽不清,而自己講話感覺聲音很大)。有時偏頭或平躺時,覺得聽力一下子就好了許多。多數分泌性中耳炎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
分泌性中耳炎如不治療或治療不當,長期炎癥刺激可引起中耳內纖維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導致粘連性中耳炎,影響聽骨鏈活動,造成聽力下降,有時會引起不可逆的耳聾,治療非常困難。
老是不應答要警惕
分泌性中耳炎在冬春季節比較常見,多發于嬰幼兒。一般而言,嬰幼兒時期腺樣體較大,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腫脹,壓迫咽鼓管咽口,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礙,從而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對感冒后的兒童,如家長發現呼喊其名字時,答應遲鈍或不答應,不要以為孩子是故意不答應,而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患者有條件均應做鼻咽部內窺鏡檢查,看有無腺樣體肥大。成人單側分泌性中耳炎更應引起高度警惕,應用內窺鏡仔細檢查鼻咽部,排除鼻咽部腫瘤。
輕度患者可不手術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若鼓室內積液少,一般可通過咽鼓管排出,給鼻子滴鼻減充血劑和咽鼓管吹張后可痊愈。
對積液不易排出或積液粘稠者,可通過鼓膜穿刺、鼓膜切開或鼓膜切開置放通氣管來清除。同時,凡鼻咽部有異常者,必要時需通過手術切除異常的結構,如切除肥大的腺樣體,為咽鼓管的正常開放搬走攔路石。
分泌性中耳炎宜早發現早治療,防止患者聽力不可逆下降,造成永久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