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危害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危險的疾病,當屬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是最主要的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大多數人并無癥狀,常在體檢抽血化驗后才能發現,故稱為人類健康的“無聲殺手”。
血脂是血漿中所含的脂類物質,主要有膽固醇、甘油三酯。身體正常的循環是靠血液流動來完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如果血液流動出現了問題,身體也會出現問題。因此,定期監測血脂很有必要。有的醫生為了全面了解患者血脂情況,往往會開出包括七八項內容在內的血脂全套化驗單,但是根據最新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常規血脂檢查只要做四項就足夠了,主要包括四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兩項指標是血脂檢查的重點測定項目。血脂水平升高會增加血液黏度,影響血液的流速。尤其是膽固醇升高,積累在血管內壁過多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
甘油三酯恐怕是人們最熟悉的血脂指標,不少人把高甘油三酯理解為“油水”太多。研究發現,甘油三酯的升高很可能影響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從而具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險性也會增加。特別是當甘油三酯濃度重度升高時,常會伴發急性胰腺炎。
高、低密度脂蛋白
血脂檢查中另外兩項很重要的指標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很多人想當然認為高密度脂蛋白不能高、低密度脂蛋白不能低,否則對身體不利。事實并非如此。對血管來說,“高”的越高越好,“低”的越低越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根據他們的密度來命名的。密度高,它的分子量就很小(個頭很小),就像血管中的搬運工,將血管壁中的脂肪運送到血管外,最大限度減輕血管硬化,被形象稱之為血管的“清道夫”。而低密度脂蛋白正好相反,它將人體其他部位的脂肪運送到血管內壁中,是血管中垃圾的制造者。如果血液中有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動脈血管內壁就容易形成一塊塊像粥一樣的斑塊,使血管變窄、被阻塞住。這些斑塊就像一個個“不定時炸彈”,一旦堵塞或破裂就直接導致急性心梗、中風甚至猝死。如果不盡早控制,年輕患者也同樣會遭遇斑塊破裂帶來的惡果。
近年來,影視明星中突發心腦血管病不乏中青年。2009年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僅在15年內,35~44歲之間的北京男性居民因冠心病死亡的比率增加了111%,45~54歲之間女性死亡率增加了40%。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之一,其含量過高危險性就比較大。
檢查血脂須空腹
血脂的檢查均要求在清晨空腹進行,飲食、劇烈運動、患病情況下,血脂都會有較大的變動。攝入高脂肪飲食(如肥肉、葷油等)時,血脂含量明顯升高,但這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后可逐漸趨于正常。短期饑餓也可因儲存脂肪的分解,而使血脂含量暫時升高。故要測定血脂,應在飯后12-14小時抽血,這樣檢查的結果才能較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實情況。
肥胖者血脂高
有研究者對比肥胖與正常人的血脂含量,發現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群,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趨勢。這也證實了為什么肥胖人群的動脈粥樣硬化癥、冠心病、腦血栓、高血壓、高脂血癥發病率高。因此,預防身體“發福”,肥胖者積極減肥,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適量攝入脂類食物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害怕血脂增高,有人拒食脂類食物,這是不科學的。富含脂肪的食物含有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能轉化成膽汁酸鹽,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腎上腺皮質激素,發揮對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轉化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發揮其對生育及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因此合理適量攝入蛋黃、肝臟、大豆、麥胚和花生等含脂肪類食品是必需的。
當然,降脂食物也必不可少,包括:靈芝、香菇及木耳等菌類;魚類;水果蔬菜,如豆子、棗、草果、無花果、干梅子等;大蒜;洋蔥;茄子;海帶;植物油,尤以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等為佳;大豆,每天吃100克豆類;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