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明滿面愁容地帶著他2歲的兒子向我咨詢,原來他發現兒子走路時老是腳向內翻,兩個膝關節間的空隙明顯增大,像個扁扁的“O”形,將來會不會殘廢啊?
我仔細地查看了孩子的下肢,發現的確如阿明所擔心的那樣,他兒子的兩個膝關節不同于同齡的兒童,兩個膝關節的間隙足足可以容下一個成人拳頭。我告訴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羅圈腿”,或稱為O形腿,常見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多是因為小兒缺乏足夠的陽光照射,進食蛋、奶、肝、魚過少及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等,致使體內維生素D和鈣質供給不足,最后發展成0形腿。
自測寶寶O形腿
當父母發現寶寶有O形腿的跡象時,自己在家通過測量雙膝關節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大體判斷一下寶寶O形腿的輕重了。測量時讓寶寶坐位或平躺,讓他(她)的下肢自然并攏,踝關節的內側(內踝)靠攏,當雙膝關節可同時靠攏時則為正常。雙膝間距達以下數值時則考慮為O形腿(1歲到1歲半的幼兒雙膝間距>2.0cm、1歲半到2歲的幼兒雙膝間距>1.5cm、2歲以上的幼兒雙膝間距>1.0cm),父母應該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骨科去看醫生。
手術矯正四歲左右
新生兒及嬰兒的下肢(包括大腿和小腿)輕度或中度的向內彎曲是正常的,這可能是下肢在宮腔內體位的延續現象。兒童正常發育生長過程,如果不出現任何的干擾因素,隨著站立和運動的發育,下肢向內彎曲能夠自動獲得矯正。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O形腿,畸形角度較大,超過機體本身的自我矯正能力時,就必須借助外力才能恢復至正常,早期干預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佳,基本不會遺留后遺癥。
實際上,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嬰幼兒營養支持的加強,真正需要外界干預治療的O形腿患者是很少的,發現了寶寶有O形腿的父母也不要太過于擔心。例如兒童佝僂病后遺癥所致輕度O形腿無需治療,長大后會自行消失或減輕。有少一部分則是因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脛內翻等和重度O形腿的患兒,一般在4歲左右即可考慮骨科手術矯形治療,因為4歲以后由于骨質逐漸硬化,矯治難度加大,手術效果也不比4歲以前好。
輕度患兒多按摩
對于輕度的、3歲以下的患兒,父母可以選擇平日在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和鈣劑的同時多次按摩患兒的雙下肢:在膝關節周圍擦一下潤滑油,用一手握患肢的踝部,另一手放在畸形部位的凸側,輕柔反復地反方向用力按壓、矯正畸形,每天做2~3次,每次50遍,治療期為1年半到2年。
自制矯正支具
“O”形腿的“支具”治療應選擇在適當的年齡,一般認為2~4歲的幼兒最合適,嚴重者可提前至1~2歲,因為此時期的嬰幼兒骨骼發育迅速,且骨骼的柔韌性和可塑性最好。
一般來講,適合幼兒O形腿矯形的家庭自制“支具”有兩種,一種是夾板矯正法,另一種是布帶捆綁矯正法。
夾板矯正法:多用于單側肢體畸形者。準備2條木質夾板或柳樹皮或輕金屬夾板,長度為患兒髖關節至足底長度再加1.5~2cm,寬3.5~4.0cm,厚1.5~2.0cm(視木質軟硬而定),兩端的橫斷截面加工成內凹的半圓形,所有棱角打磨光滑。夾板放置于肢體的外側,夾板與膝部間放一厚度約1.5~2.0cm面墊或海面,以保護皮膚不被夾板磨損;夾板的兩端用10cm寬的布帶將夾板與肢體纏在一起,用力適當,由輕到重,定期調整布帶的力量,以患兒能夠耐受為度。
布帶捆綁矯正法:適用于雙側畸形者。在兩個內踝(骨性突起)間加一厚度約1.5~2.0cm棉墊或海綿,在兩膝部用10cm寬的寬布帶捆扎緊。
夾板固定或布帶捆綁矯正矯治期一般為3個月,下肢畸形逐漸好轉,而畸形嚴重或年齡較大(超過3歲)的兒童應適當延長矯治期,當矯治至膝間距<0.5cm時即可停止夾板矯治。若經過3個月的矯形,O形腿改善不明顯或的確很嚴重的O形腿,就應該到醫院請骨科醫生詳細診斷和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了。
夾板或布帶捆綁固定切忌過緊,矯治期間原則上下肢不能負重,要求夾板每天24小時固定。根據情況,每天可分早晚兩次松解夾板或布帶,對下肢進行按摩和活動。
父母切忌讓寶寶過早、過久地站立和學步,腿部力量不能過度承受身體重量,容易引起腿的變形,應遵循幼兒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