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古人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jié)又稱為雙九節(jié)、老人節(jié)。古人認為九月九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那天主要的節(jié)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2012年重陽節(jié)是10月23日。
尊老敬老是一種習慣
一把椅子與一張巨額訂單
一個多雨的午后,一位衣著平常的老婦人走進費城一家百貨公司,有一位年輕人走過來微笑著問:“您好,我是否能為您做些什么?”老婦人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只是在等雨停。”年輕人轉身拿給她一把椅子,說:“沒有關系,您坐在這兒等吧?!苯K于雨停了,老婦人向年輕人道謝告別,并向他要了一張名片。
幾個月之后,這家百貨公司的老板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這位年輕人去蘇格蘭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這封信正是那位老婦人寫的,而她正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當年輕人打包準備去蘇格蘭時,他已升格為這家百貨公司的合伙人了。
這個年輕人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幸運,就在于他比別人付出更多的關心和禮貌。它體現(xiàn)了做人最重要的一個品格──尊敬老人、仁愛良心的習尚。這種精神和習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必須從小抓起,從小培養(yǎng)。
鹽塊的智慧
有這么一個故事:老族長帶領村民日夜兼程,要把鹽運送到某地換成過冬的大麥。晚上,長者用祖先世代傳下來的方法占卜山間天氣的變化。他取出三塊鹽投入篝火,若聽到火中鹽塊發(fā)出“劈里啪啦”的聲響,那就是好天氣的預兆;若是毫無聲息,那就象征天氣即將變壞。鹽塊在火中毫無聲息,長者主張?zhí)炝梁篑R上趕路。但族中年輕人反對匆忙啟程。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氣驟變,風雪交加,年輕人這才領悟到長者的睿智。
其實,用今天的科學解釋,當風雨欲來,濕度高,鹽塊受潮,投入火中自然喑啞無聲。一些人生理念如同海鹽,它再老,仍然是一種結晶,并且有海的記憶。
老人的經驗是可貴的,每一個子女都應該充分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見,從老人身上學到的經驗,能使他們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
古代孝與不孝的標準古代的孝與不孝的標準
孝的標準
在《禮記》中,曾子論孝時曾經這么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奉養(yǎng)。”
“尊親”就是尊敬、尊榮父母。不把自己的成功全歸功于自己的努力,輕忽了父母多年的栽培與辛勞,讓父母分享你的成就,多歸功給他們。
“不辱”即不使他們受辱。包括自己不厭棄父母的老態(tài)、舉止、談吐、學識、地位,不以他們落伍為恥,也不容許外人羞辱自己的父母。不作可恥的事使父母蒙羞辱。
“奉養(yǎng)”指供給父母養(yǎng)生之需,算是最起碼的孝。對于那些連養(yǎng)生的需要都不供給父母的人,根本談不上孝了!
不孝的標準
而不孝則有五個方面: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封建統(tǒng)治者的做法封建如
“三老五更”的典故
相傳古代統(tǒng)治者設“三老五更”以尊養(yǎng)老人?!叭稀蹦肃l(xiāng)官之名。戰(zhàn)國時閭里及縣,均有三老,漢初鄉(xiāng)、縣也有三老,由年在50歲以上者擔任?!拔甯敝改昀现率硕薪涷灥泥l(xiāng)間耆老。
據(jù)《孝經援神契》載:“天子尊事三老, 兄事五更?!庇謸?jù)《白虎通義·鄉(xiāng)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币勒展哦Y,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時,不僅要跪拜,還親自割牲、執(zhí)醬、執(zhí)爵。
到了宋代,禮敬三老五更的儀節(jié)大量省略了。元明以后更無其禮。乾隆皇帝一度心血來潮,打算行三老五更之禮,然而大學士張廷玉婉言勸止,說是這種古禮“臣下誰敢受之?!”
乾隆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guī)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影響力深遠。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jù)說已有141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們一一斟酒。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尊老敬老
家長以身作則
在年幼的寶寶眼里,父母的行為永遠是對的,只要爸媽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家長在與老人的相處中,要真正做到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只有對老人發(fā)自內心們的尊敬,才能讓寶寶有所體會,并牢記心頭。
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瑣碎、繁雜的,但正是這些小事,才更容易培養(yǎng)寶寶的習慣。既然有意培養(yǎng)寶寶,那么就不該錯過生活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只有長期培養(yǎng)并反復訓練,日積月累,寶寶的好習慣才會逐漸養(yǎng)成。
壞習慣及時改正
寶寶在寶寶時期,心智尚處在發(fā)育階段,所以難免會受情緒支配,比如易沖動、自制力差、容易出錯等等,這些都是不良情緒的表現(xiàn)。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有時因為老人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對老人不尊敬,家長就要及時出面制止并糾正寶寶的不良習慣。如果家長一再遷就容忍,只能招致寶寶犯更多的錯誤,使寶寶的壞習慣一發(fā)不可收拾。
多陪伴老人,才能增進感情
現(xiàn)在的寶寶和老人的關系非常特殊,有的是敬而遠之,有的是漠不關心,還有的是大呼小叫。家長應該讓寶寶多與老人接觸、聊天、散步,從而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感情有了,尊敬之情就會在寶寶幼小的心靈里發(fā)芽、生長。
“新二十四孝”的行動標準
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chuàng)新。2012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來審議,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引起社會巨大關注和爭論。
2012年8月13日,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fā)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
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節(jié)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
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親自給父母做飯;
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
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教父母學會上網;
經常為父母拍照;
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打開父母的心結;
支持父母的業(yè)余愛好;
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定期帶父母做體檢;
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
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