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對社會能力非常重視。他們認為:社會能力是兒童能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而且還影響著兒童未來的社會生活。一個社會能力差的孩子,即使學業能力很好,將來也難以獲得成功。
在加拿大老師認為這些能力和數學、閱讀等學科知識一樣,都是孩子們需要學習的。具體有以下這些要求,比如:
聽從指令、遵守規則
課堂上是否能集中精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是低年級孩子的評價標準之一。孩子從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到逐漸能控制,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能要求孩子都能控制,比如有的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在課堂上講話,有的孩子會控制不住去騷擾別人,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所以,幫助孩子學會這些內容也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會把孩子的進展情況寫到成績單中。
一般學校會要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不能干擾他人、戶外活動的時候不能對他人有攻擊性行為、不能嘲笑別人、有事提前舉手等,如果沒有按照規定去做,就會有老師警告,嚴重的會被記錄在案,而這些內容非常有可能被記到成績單上。
責任感
從照管自己的財物、書本、筆等開始,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再擴展到對其他方面的責任。和中國的班干部制度不同,加拿大的班干部都是輪流的。這樣可以經常性地為孩子創造很多負責任的機會,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進展情況,自然也會作為考評內容。
與他人的合作能力
這在北美非常受重視。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有很多項目設計來鍛煉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上學以后更是如此。有時候提早去學校接孩子,從窗戶望去,經常能看到幾個孩子圍在一張桌子旁一起弄著什么。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小組一起做課題。重視每個人在集體中的價值,讓孩子學會發揮自己的特長為集體做貢獻。同時也包括解決沖突的能力等。這一點,自然也是成績單的重點。
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
這一點既包括接受新事物的信心和能力,也包括獨立完成作業、有效利用時間、條理性、注意力集中情況、努力程度、課堂參與程度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比成績本身更重要。孩子需要引導,他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進步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身。也因此,一般對于孩子的結果,成績單上都輕描淡寫,做得好的就說符合要求或者達到標準,至于高出標準多少老師不告訴你。而對于有待提升的部分,則會說得更詳細,甚至會在和老師見面時重點給出建設性意見。
成績單僅僅是孩子行為結果的一個反映。在學校日常生活中,老師會非常重視從以上這些方面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示范正確的做法,確定規則。
北美社會重視對孩子社會能力的培養,除了體驗在成績單上,也是老師們要重點示范并且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機會模仿練習的內容。因此,北美的學校會有很多的活動,這些活動就是學習和實踐社會能力的場所。很多以前被中國人所傳說的“西方教育就是玩”,其實恰恰是學習這些能力的過程。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比如課堂上的多人游戲,比如分小組的活動,都是學會傾聽、學會理解他人的觀點、學會交流,學會展示自己、學會談判與妥協的課堂。
因為很多能力來源于同伴交往,所以他們創造很多玩的機會。比如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除非大雨滂沱,一般情況下都要把孩子們趕到操場上去,教室里不能留人。在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建立并保持友誼,適當地應對來自同伴的壓力,訓練解決沖突的技巧。
許多一般的中國人別說孩子,就是父母也從來沒試過站在街頭向行人推銷,就連發個海報、擺個地攤、打個推銷電話也從未經歷過。但在加拿大,推銷成了培養孩子們與人交往技能的一個重要部分。從小學開始,每個學期學校都會有一些需要推銷的東西:有的時候是印刷成冊的優惠券;有的時候是花花綠綠的包裝紙;有的時候是巧克力。
童軍組織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們能夠體驗到生活的幸福。正如創始人英國貝登堡先生在臨終遺言中寫到的那樣:“幸福不是來源于富裕,也不僅僅是你職業的成功或自得其樂。通向幸福的一個訣竅是:當你是孩子時便使自己健康和強壯,成年后就可成為有用的人。”讓孩子建立與社會的聯系,成為有責任感、能自立的公民與未來的領導人。這一點使得童子軍成為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學校教育的補充陣地,溫哥華教育局下發的家長手冊上明確說明,建議家長送孩子參加童子軍。
其中一個名為G irl G uide的童軍機構,主要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女孩子量身定做的。根據活動手冊中的介紹,5~6歲的活動主題是:友誼和樂趣。孩子們主要是唱歌、游戲、做手工。其中的活動基本都是團隊游戲,手工中包括一些縫縫補補等基本生活技能。還有不同類型的戶外活動,讓孩子認識自然環境,學會尊重和保護環境。7~8歲則增加了樂趣和冒險的主題。學習團結、合作、助人為樂以及對自然的關愛。大一些的孩子,每年都要有至少一次野外露營時間,從準備行李到現場扎帳篷等活動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
童子軍目前在全球20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會員達到幾百萬人。其中有非常多的優秀人士在童年都參加過這個組織。包括非常多的總統以及政商要人。責任、團隊、合作、友誼以及來自家庭以外的陌生人之間的幫助與提攜,使孩子的童年生活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正如美國前總統福特所言:如果沒有童子軍精神,我不會成為一名好運動員,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海軍軍官,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參議員,更不可能成為一名隨時都能做好一切準備的總統。
暑期快樂學廚藝
有些孩子參加暑期學習是為了能在下學年提高課業成績,但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廚藝暑期學校”里呈現的則是一番完全不同景象,老師正在向一群兒童傳授各種烹飪知識和技藝。
這所名為“饑餓烤爐”的廚藝學校一年多以前才成立,但課程對象則涵蓋了兒童、有志成為廚師的青少年,以及期望提高廚藝的成年人。今年暑假期間,學校有大約125名4歲~15歲的孩子參加烹飪培訓,既有半天課程,也有全天課程。
學校創辦人黛比·特內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她在閱讀了一篇有關兩名紐約女性如何將廚藝課堂帶到兒童家里的文章之后,決定創辦一所廚藝學校。但跟這兩名紐約女性不同的是,特內找到了一個固定地點。
通過簡單學習,孩子們很小就可以在廚房幫媽媽的忙,他們會給蘿卜削皮和清洗,或準備沙拉。年齡大點的孩子明顯會更深入地參與到廚房中去。有些10歲的孩子還會做“藍帶雞排”、法式洋蔥湯,他們還會幫著清理廚房垃圾。
廚藝老師達恩·布萊恩說,她之所以來到廚藝學校工作,是因為廚藝會令人終生受益,把它教給孩子們十分有意義。她認為每個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知道廚藝基礎知識。她說:“我還發現參與過整個烹飪過程的孩子們,能對食物做更好的選擇。他們傾向于嘗試更多水果,更多蔬菜。他們在飲食上顯得更大膽并且更合理,而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
課堂上,布萊恩教11~14歲的孩子烤面包,并且制作兩種不同種類的沙拉。14歲的格斯對記者說,他打算成為一名廚師。“我一直很喜歡看我媽媽做菜,并在家里給她打下手。之后我參加了這里的課程,也很喜歡。”他說。
小“廚師”克萊爾說,烹飪一直是他的愛好,在這里過暑假是一種享受。“我做菜已經有幾年時間了,一直都很喜歡,非常有趣。你需要制作很多食物,你需要想出新的方法,這里的老師非常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基揚已是第二年參加“廚藝暑期學校”了,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名職業廚師。他在家也下廚房幫媽媽做菜。他說:“我準備三明治、切水果、準備餐桌,我做很多事情。周一我剛剛學會如何切雞肉,這樣我就能幫媽媽做這個了。”
對基揚來說,學習烹飪還為他帶來一項意外收獲。他本是一個挑食的人,但課程使他接觸到各種食物,而他現在也喜歡上了這些食物。“我本來不喜歡洋蔥,但我昨天剛剛吃了洋蔥蛋餅。很好吃。”
在7~9歲孩子參加的低年級烹飪課上,學員們正在學習如何制作調味醬和玉米卷。小“廚師”凱對這里的學習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對自己的烹飪手藝頗具信心。“我認為很有趣,我爸媽說他們喜歡吃我做的食物,當我把肉桂面包卷帶回家時,我還沒來得及嘗一口他們就全部吃光了,”她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
模擬農場讓加拿大孩子體驗務農
摘蘋果、種菜、擠牛奶……這些流行于中國網絡游戲“開心農場”的虛擬農活在于此間舉行的加拿大國家展覽會上有了現實模擬版。
自今年加拿大國家展覽會開幕以來,一個名為“兒童農業探索之旅”的模擬農場,每天吸引了很多孩子。主辦方搭建仿真動物飼養棚、菜地和果園,模擬各種農活的真實勞動場景,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體驗和享受務農的樂趣。
模擬農場采用過關的游戲模式,在不同勞作地點為孩子們設定農作任務,體驗摘蘋果、拾雞蛋、擠牛奶、捕魚等生產活動。最后,孩子們還要自己騎上三輪車,模擬把收獲的農作物和畜牧產品運到集市上兜售的場景,這樣才算圓滿完成勞動任務。
模擬農場負責人戴維·博豪丘克說,模擬農場寓教于樂,讓孩子在愉快體驗中,學習農業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們知道食物從哪里來很重要。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讓他們知道食物不是憑空出現在冰箱或商店里。”
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從未接觸過農活。在模擬農場上,這些孩子們儼然變身為能干的小小農場主,享受新奇的農業之旅。10歲的瑪德琳·揚興奮地說,她在模擬農場剛呆了幾分鐘,就學到了很多新知識。
不少家長表示,希望能多帶孩子參與這類形式新穎、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模擬農場讓孩子拋開電腦和游戲機,領略城市日常生活無法接觸到的農業活動,在娛樂的同時開拓眼界和豐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