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壓力,耐心地和他們一起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對每位父母來說都是必要的。當然,你不可能解決孩子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你可以為孩子提供處理問題的建議,幫他們成長為快樂的、有著良好適應能力的人。
幼兒壓抑的表現
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讓寶貝和父母分開,他們會感到焦慮。如果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在睡覺前和孩子聊天,給他一個說出心里話的機會,這有可能會釋放他的心理壓力。
拒絕吃飯 孩子厭食,很可能是情緒出了問題。父母此時不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疾病反復 如果孩子叫嚷肚子痛或頭痛,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
攻擊性行為 小寶寶也會發脾氣。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電視里颶風災難的報道后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他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說謊和欺騙 5歲左右的孩子有時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
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饑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
做個“會聊天”的家長
幼兒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階段,而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關鍵是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的方法。
要善于傾聽 光會察言觀色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心傾聽孩子心中的話,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理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的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即使那段話又長又難理解,也必須洗耳恭聽,那樣孩子才有被“接納”的感覺,以后才能跟你一五一十地傾訴。要相信孩子句句實言、皆無戲言,這樣,孩子才能在毫無挫折的情形下,和你暢所欲言。
要有耐心 有些家長過于急躁,常常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幻想著通過一兩次聊天就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是不可取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性格形成主要是與父母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如果父母情緒穩定,對待同一事物的態度前后基本一致,孩子也會在這種氛圍中形成穩定的性格。對于幼兒來說,性格教育一直就在實施,并非要等到能說話能言語表達時才開始,而教育的主動方在父母,穩定一致充滿愛但又不過度的互動方式就是最好的性格教育。
要童心未泯 家長如果沒有一顆童心,總是高高在上,就很難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溝通。家長在溝通過程中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談話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其實,與孩子溝通,并不一定非以父母為主線不可,有時候只要聽聽他、看看他、摸摸他……孩子亦可主動說出很多心底話。
多用點鼓勵 中國人的親子說話哲學,常常話無好話,很少有父母會留意“過程”,人們關心的只是“結果”如何,一個做得不錯的結局,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贊美,反之,這個孩子只會得到處罰。有趣的是,父母的標準常常比天還高,孩子即使傾其全力,也不見得可以做得令他們滿意,于是努力做事的小孩,卻很有可能成為飽受批評的小孩。沒有人喜歡被處罰,只有在贊美中,孩子才會展露出他們的風骨。一個舍不得贊美孩子的父母,往往會使孩子變得令他無法贊美。所以,多用點鼓勵吧!
要講究一個“信”字 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也要講究一個“信”字,說話算數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媽媽因為6歲的女兒不愿與她溝通,便領著女兒去進行心理咨詢,結果是媽媽將女兒告訴她的秘密在晚飯時不經意的告訴了家庭其他成員,結果哥哥姐姐們以此來取笑她,從此她再也不肯對媽媽說什么了。可見家長的誠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