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思想是19世紀晚清地主階級洋務派向西方學習尋求富國自強之道而開展的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指中國傳統封建政治體制,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指導理論的綱常禮教、宗法制度,包括統治秩序。“西學”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中體西用”論是指在保留中國傳統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引進西方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走向了終點,“中體西用”之夢隨之破滅,但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有著它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劇,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激烈的碰撞。在激烈的碰撞中如何處理好中西文化的關系,是一個頗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而早在19世紀后半期,晚清地主階級就曾做過一次積極的探索,其經驗和教訓則值得我們在今天的對外開放中借鑒。
一、新歷史條件下“中體西用”的全新形式
兩種“中體西用”觀的根本區別:筆者此處所提的“中體西用”和洋務派提出的經過歷史檢驗后被證明“失敗”的“中體西用”觀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這里“中學”和“西學”本質和內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所遵循的“中學”是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傳統文化和統治秩序,是已經失去了生命力,必然走向滅亡的舊事物,而今天我們所堅持的新興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制度屬于新事物,它雖然尚不完全成熟,但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二、新形式“中體西用”思想的合理性
1.當今歷史條件與洋務運動時期截然不同
洋務運動發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用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去挽救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必然會遭到失敗。而今天我們正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新歷史時期,它正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2.新形式的“中體西用”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才迫使我們必須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果斷地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有益因素,促使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之能更好地與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因此,新形式的“中體西用”思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三、正確地把握“中體”和選擇“西用”
1.堅持“中體”的底線——四項基本原則
2.合理選擇“西學”的標準——“三個有利于”
四、以史為鑒,從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建立起合適的消化機制
2.解放思想,為對外開放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3.堅持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觀,擴大學習借鑒的領域
在洋務運動中,“中體西用”思想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足的是,洋務派整個“中體西用”的思想體系始終未能突破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界限,這正是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最大的局限性,也是導致洋務派“中體西用”之夢走向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之路必須從中吸取教訓,不應該把向外國學習的內容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我們固然必須要堅持自己基本的政治路線,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但這并非說學習“西政”的界限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應當加大政治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對于西方政治體制中除基本意識形態之外可以借鑒的好東西也可以大膽地學習和借鑒。
“中體西用”思想是晚清中國處理中西文化沖突的一次努力的嘗試。今天,當我們再一次面臨激烈的中西文化沖突的時候,我們理應重視這一思想的現實意義,從歷史的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努力學習外國一切先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成果,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與時俱進,走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
(作者單位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