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又稱審美教育,就是促進人的審美發展的教育。
語文美育就是語文教師在課堂通過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展示,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啟示,感受到文本與情感的美。語文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親近真善美,達到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發展。
高中生,正處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時期,對美的追求也極為強烈。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應該利用自己學科的優勢,循循善誘,引導激發學生對美的思辨,進而明白美的含義,肯定美的價值,追尋美的足跡。
語文學科最大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不僅僅是認知的工具,更是人文教育的舞臺,是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重要途徑。所以我認為,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美的教育,語文教師應該是學生美育的引路人,或者說是美的表率。“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愛、信任老師,才會向老師學習。老師是美的表率,學生被這種美所感染,產生了學習美的動力,才會有美的效法和模仿。所謂身正為“范”,只有自身滿含美的因素,才能對學生產生美的影響。教師的博學多才,氣質談吐,獨有的幽默,女教師的發型、妝容、衣著、飾品等,都是學生關注并模仿的對象,都會對學生產生特殊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學生美育方面的作用,并運用這份優勢,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把語言技能的教學與人文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真善美的統一,引導學生觸碰真、感受善、創造美。
語文教師應有的審美修養應包括內在美與外在美。
一、語文教師的內在美
1.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美學和美學理論的知識
黑格爾說:“審美的感官離不開文化修養,只有擁有文化修養才能明白美、發現美。”也就是說,語文教師需要美學修養。美學修養可以使我們徜徉山林深溪,領略自然之美;美學修養可以帶我們走進唐詩宋詞,感受文學之美;美學修養還可以幫助我們親近莫奈梵·高,凝視藝術之美……審美修養越深,審美視野就越寬廣,審美思路就越清晰,美感的獲得也就越豐富。
2.語文教師還應該具備完善的個體審美心理結構
所謂審美心理結構,就是人們在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各種心理能力達到高度活躍時構成的一種獨特的結構。
語文教材的編者們在課文中寄寓了豐富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思考,目的是用這些人文的精神,去塑造學生的審美,提升其思維的寬度與廣度,和諧其身心。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要想達成這一目的,語文教師在“按美的規律來影響學生”之前,先得按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在閱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接觸高中生喜聞樂見的作品甚至影視作品,找到與學生共通的語言。比如,韓寒與郭敬明,青春小說與玄幻小說,再如林書豪、穿越劇。找出學生喜歡他們的原因,找出學生心中的美的代表,再結合教材加以正面引導,去疏導和引領學生內心那感性的沖動,溝通交流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學生一起體驗辨認生活中的美與丑,故事中的善與惡。
3.健康人格的魅力是語文教師施加影響的源泉
教師的性格、氣質、教育教學能力和道德品質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與審美心理結構一樣,想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教師的人格必須是健康、健全,有魅力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唯有人格,能影響人格。”也就是說,教師只有“德高”,才能成為學生內心深處的“師”。學生無比聰慧,無比敏感,他們會從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看到教師的精神世界,所以,與學生的交流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真誠對待學生,只有無私奉獻,學生才會被感染,心靈才會與教師相通,真正受到教師正面的影響。
二、語文教師的外在美
1.語文教師需要形象的美
車爾尼雪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統治地位。”有調查總結出人們對理想的教師的要求:利落的發型,整潔、親切的外表,用有磁性的聲音,耐心地將廣袤的世界介紹給學生。語文教師更要注重形象的美,因為教師的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代表文學作品的美。老師的儀表,可以愉悅學生閱讀的心境,吸引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學生就更容易在語文教師的帶領下,進入文學作品中審美,去探究文學作品中那觸手可及的真善美。
2.語文教師教學美的展現是其影響學生的根本
語文教師應像編排舞蹈一樣地預設教學流程,開啟思維的導入、承上啟下的過渡、環環相扣的問題、發人深省的結語,都應該是事先創設的。此外,語文教師還應該用閱讀帶領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韻律美,用分析來概括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美、風情美,用板書來展現作品的結構美。學生在這美的語文課堂親近了真的情感、善的情懷、美的升華,也必將被這種美的藝術所熏陶,成為語文美育的一員。
美育,是語文教師應有的擔當,它應該體現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意識滲透,是語文教育人文性的體現,有助于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助于教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因此更親近,更喜愛語文,樂在其中。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