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思想政治課中運用越來越廣泛的小組討論法更多流于形式的問題,根據自身實踐經驗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課堂小組討論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是小組建立方式不當;準備不足,探究缺失;教師缺乏包容性,沒有理順師生關系等原因導致的。因此,首先應該規范小組建設,必要時建立長效機制。其次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搜集資料,課前探究。另外,作為教師不能將自己置于討論之外,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技巧指導,并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全體學生能對課堂討論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小組建設;討論技巧;U形;V形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被廣大教師所運用。關于討論法教學的探討也成為教育教學中一大熱門話題,更多的人關注到很多課堂討論僅僅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人們預想的效果。筆者也根據自己十多年教學經歷中的觀察和實踐,從自己的視角分析一下課堂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對策,與大家探討。
一、思想政治課堂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課堂小組討論按照其目的和形式分為學習小組討論、活動小組討論和專題小組討論。我認為我們政治課堂中大多應用的更加接近于專題小組,就是針對某一主題或有爭議的問題展開的討論。因此,我就先從小組成立開始分析:
(一)分組不當,互動不足
從多數老師上課情況看,大多以課堂座位組分為討論小組,然后事先安排一個小組代表。假設以56人課堂為例,學生坐八列共七排(如圖示)。兩列為一個小組,每一小組就有14人。這就有可能導致兩種情況的發生:一是從學生座位來看,第一排的同學很難與第七排的同學產生互動,甚至隔一排互動的機會都比較少;二是小組代表不能代表全體小組成員的意見,“被代表”的小組成員參與程度降低。
由此可見,在小組討論中,組的大小是討論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它影響到學習者的參與程度。如果建組不當就會使討論流于形式。
(二)準備不當,探究缺失
課堂小組討論與專題討論近似,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對有爭議的問題或者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有深度的掌握。在課堂教學中,由于課堂的條件限制,小組討論要求教師與學生事先做好準備和計劃。而在實際課堂中很多老師往往是“臨時搭臺”,課堂上拋出幾個問題,就開始讓學生討論。由于時間短,討論不充分,學生根本不可能討論出好的結果,當然學生也知道老師最后會公布答案,或者答案已經在書中,因此,很多學生就出現“假討論”,致使學生討論流于形式。
(三)關系不當,欠缺包容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進行有效課堂討論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部分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關系的處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師生界限分明。教師拋出問題之后,學生的任務就是討論,教師的任務往往就是來回巡視,或者在講臺上掃視。讓學生總感覺是“老師讓我們討論”而不是“老師和我們討論”,這樣就很難使所有學生能夠參與進來。二是學生不能確切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學生缺乏課前必要的探究過程,而在課堂中教師又往往只注重小組代表的發言,致使多數學生很難確切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就厭倦了這種討論方式,對老師可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
當然除了以上的這些原因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或者過低;討論主觀規定性太強,學生沒有充分討論的空間;教師對學生討論的技巧缺乏指導,使學生手足無
措,虛于應付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怎么才能使課堂小組討論更加有效,盡量避免流于形式呢?
二、針對思想政治課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問題的對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組討論同樣如此。避免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就應先從小組的建設談起:
(一)深入了解學生,規范討論小組
教師上課基本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情況是借班上課,大多是公開課。一個是平時上課,即常態課。針對不同的上課類型,小組的組建也就不同。
1.借班上課
教師借班上課進行討論分組有一定的困難。由于條件的限制,借班上課往往是基于班級座位劃分小組的方式。但是這種小組劃分也要切忌座位兩列為一個小組,因為這樣很難使學生真正開展討論。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討論參與度呢?筆者覺得可以根據設置的問題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設置有爭議性的問題,這時分組不妨征求學生的意見,按照觀點的不同讓學生自由分組。這樣最多花費一分鐘的時間,但是卻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為是學生自選觀點,興趣較大。
2.平時上課
因為平時上課的班級最少一年時間是固定的,所以小組建設更加重要。老師對小組的建立不僅僅停留在組建層面,還應關注小組的發展。“小組的發展一般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最初的活動,小組成員被其他成員接受,相互產生信任。第二階段,小組成員有真正的交往,并產生相互影響。當然影響方式是多樣化的,有知識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第三階段,小組有了共同的目標,并開始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第四階段,小組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小組開始審視自己的問題,有了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小組的建立應具有一個慎重的籌建過程。老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知識掌握狀況、語言表達能力等因素科學分組。分組確定后,只要你上課,學生就按照分組就座,形成一個長效機制。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小組成員的相互了解和凝聚力,這也是小組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至于分組的人數可以與上述借班上課的第二種情況相同。
(二)充分準備課題,避免討論膚淺
小組建立之后,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問題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確定問題—提出假設—限定期限—探究選擇—發現支持性依據—得出結論。由此可見,一個切實有效的討論不能僅僅局限在短短的課堂時間,更多的時間是花費在討論前的準備。只有學生自己在課前充分準備,掌握一定的支持性依據,才能在課堂中真正的與其他同學展開討論,否則肯定會流于形式。
1.不斷推敲,科學設計論題
在高一“經濟生活”中有關于債券、股票、保險這樣一些內容。在一次公開課中,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論題的:先設置一個背景,老李家庭大致情況,手里有閑置資金,想投資又不知道投資什么好。然后讓學生分組,請儲蓄組、債券組、股票組、商業保險組對自己的投資方式進行全方位介紹。各小組推選代言人對本小組投資方式進行陳述。
老師的論題一展出,學生馬上就投入到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去。但是筆者覺得這一論題的設置很難形成激烈的討論效果。因為這一論題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一個論題,而是對一個事物的說明,是去全方面介紹自己的投資方式。顯然對論題的設計準備不足。對此論題筆者認為可以簡單改動一下:“針對老李投資方式難以定奪的情況,儲蓄、債券、股票、商業保險各營業單位紛紛成立專項小組爭取老李這一客戶。學生分成相關小組,討論如何在向老李介紹自己投資方式的同時,爭取到老李的投資。”這樣改動,顯然其可討論性大大提高。
2.未雨綢繆,提前搜集資料
提前將論題設計好之后,教師在自己充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應該提前告知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課前能夠充分的了解論題,收集相關的資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流于形式的課堂討論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生缺乏討論素材,更多的是摘錄教材。而教材的結論又具有單一性,使學生產生討論就是配合老師完成任務的想法,結果使討論變成了閑聊。因此,應該在課堂談論之前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使學生掌握充實的支持性依據。若再以“債券、股票、保險”一目為例。學生如何向老李全方位介紹自己的投資方式,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該投資方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好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分析和把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切實指導技巧,理順師生關系
從以上論述中也不難看出,小組討論不管采用任何形式,教師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恰當。教師在小組討論中主要起到組織作用和領導作用。同時,教師還應與學生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平等和諧關系。
1.必要的技巧指導
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論題,選擇討論形式,并在討論過程中給予學生熱情的支持和具體的指導。以教室座位的布局為例,就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更加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習的適當調整。傳統的座位模式(見第一部分示意圖)有利于學生兩人一組結成學習伙伴,必要時前排轉身就可形成4人一組的討論模式。但是這種布局局限性在于很難關注到其他組別學生的狀況,阻礙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因此,根據討論的需要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必要的調整。根據目前高中班級人數偏多的條件限制,主要常見的布局調整就是U形和V形。
U形的布局適用的教學目的比較廣泛,學生更能容易地看到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相互之間能面對面聯系。學生結對也很容易。特別是這樣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師高高在上的感覺。使教師更能接近于學生。
V形布局雖然比不上U形布局,但是相對于傳統的布局來說也能很好的拉近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產生更好的正面視覺效果,能更多的看到其他同學。
2.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必要的指導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應該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和我們一起討論”而不是“老師讓我們討論”。進行有效課堂討論的支持性條件就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說,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間的情感,是影響小組討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教師就應該有包容的態度,學生如果提出與教師觀點相悖的說法,不要急于否定他們,應該先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不合理的地方,同時又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呵護。教師要關心每個學生的資料搜集情況,并給予適當的幫助。特別是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主動去了解情況,適當提高對這類學生的期望值,從而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討論中來。
總之,任何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效力的發揮都會受到應用者的影響。思想政治課中的小組討論教學法本身是一個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一種方法。然而部分老師運用不當,使其流于形式。而筆者以上論述試圖從新的角度關注小組討論的效力。不當之處,敬請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Martin V.Covington,Karen Manheim Teel.學習障礙的消除策略.[M].伍新春,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M·希爾伯曼.積極學習.陸怡如,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嘉興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