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生的叛逆問題已成為當下家長和老師議論的熱點話題之一。青春期的中職生有叛逆心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叛逆心理大多具一定的危害性,因此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教師和家長都有必要了解學生叛逆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個性。
關鍵詞:中職生;叛逆心理;成因;對策
在教育和教學中經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現在學生不聽話,難管。究其原因是青春期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影響造成的。中職生的叛逆心理大致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叛逆心理的表現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對某些現象或事物有片面的看法,從而有意識地與教育者的教育行為進行抵抗。如有些學生認為,因為自己成績不夠理想,所以老師總是故意找自己的茬,為了發泄對老師的不滿,便公開尋釁挑事,處處與老師作對,上課頂嘴,作業不做,逃課扎堆,甚至還組建“小群體”。由此可見主動型叛逆心理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較強的進攻性和破壞性,影響較壞。被動型叛逆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響刺激下,反映出來的違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狀態。被動型逆反心理帶有一定的動搖性和隨意性,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較易診治的。
中職生叛逆心理的出現,與學校教育、家庭情況和社會影響密切相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的學生異于幼時,其一,他們獨立意識強,表現欲望高,喜歡標新立異,想以獨特的見解或舉動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其二,好奇心理加重,有別于幼時被老師和家長叮囑就會乖乖聽話不去做某些事,青春期的學生已經有獨立行動的自由和能力,對于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只會引起他們更強烈的好奇心;其三,對立心理,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一旦持有否定態度,也會對對方的觀點、行為持否定態度,譬如總是被批評的學生,其叛逆情緒要比受表揚的學生來得更為強烈;其四,偏激心理,這一階段的學生社會閱歷尚淺,看問題過于簡單或片面,從而引發其看待事物的偏激態度。
二、家庭教育不當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優越的生活環境,選擇在外奔波,甚至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他們都認為孩子在這種全封閉的學校一定能取得好成績。但是到最后總是事與愿違,當孩子回到家,他們發現與孩子基本上沒有共同語言,或者是因為小事就爭得面紅耳赤,繼而不歡而散。曾經有一個家長打電話跟我說,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歸,全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更優越的環境中成長,可是一回家發現與孩子基本上沒有共同語言,有時問一下她們的學習情況他們都愛理不理的,甚至覺得父母很煩。為什么她們現在沒辦法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后來我與學生慢慢接觸,發現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錯,可是平時寡言少語,我通過長時間與該學生接觸,才發現她其實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孤僻。當談及她和父母的關系時,她跟我坦言,她是獨生女,父母平時很少回家,她平時感覺很孤獨,而且父母一回家并沒有關心她的所思所想,而是總是關心成績排名,這讓她覺得很郁悶。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家庭教育不當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
三、學校教育不當
學校是中職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中學的學習生活是他們性格的轉折點。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對學生性格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過嚴過急,并經常在人多的場合下對其進行嚴厲訓斥、惡語批評或者其他傷害學生自尊和人格的行為,由此學生對教師產生了反抗對立情緒,拒絕接受教師的說教和要求,甚至故意對抗。還有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也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反感,更會造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通過以上對中職生叛逆心理的成因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要想讓中職生擁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們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長需要改變教育方式。家長要注意多觀察,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心理變化頻繁,對周圍人的態度敏感,不能再采取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孩子的未來心系家長,家長需要在平時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況。對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給予肯定的態度,讓孩子建立自信。對于孩子做錯的地方,應以引導、開導代替批評、打罵。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達到父母與孩子真正的相互理解。切忌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盲目的對比,貶低自己的孩子,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叛逆的心理。家長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向別的家長尋求建議,讓自己的思維更開闊,最好能和子女的教師加強交流,了解他們在學校時的表現,從而在家里能進行更好的溝通。家長可以定期與子女進行家庭會議,將他們視為家庭內可以發表意見的一份子,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多多交流,相互間的關系就會融洽,子女也就沒有叛逆心理了。
其次,教師需要換位思考。教師應尊重學生,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氣,盡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有益于融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師應該放下居高臨下的態度,真正做到以朋友的立場與學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告訴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愿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 而不會是故意找茬。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處理問題應注意調查,尊重事實,并善于激勵。學生在犯錯誤的同時他們本身已經心有惴惴,如果能以友善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則會比訓斥或批評更為有效。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保持敬業、自律、寬容、可信的人格魅力。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的榜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我們應該針對中職生成長的特點,從他們的利益出發,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他們在對的地點與對的人做對的事,我相信,中職生的逆反心理通過科學疏導,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職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