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教學工作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境因素,也是廣大師生的共同愿望和奮斗目標。
一、以教師為中心,促進校內人際環境的和諧
人與人的關系都應當是平等的,校園內也不例外。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和則立,和則力,和則久。我認為,應該以教師、學生為本,改善傳統的管理方式、師生關系,促進校內人際環境的和諧。
我校建立了自主競爭上崗的激勵機制,形成了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實行績效工資后,我校實行了自籌資金分配制度的改革,把學校競爭機制引入到獎金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去,本著“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優質優酬,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分年級、分學科、分等級給教職工評定獎金等級單價,單價的確定主要根據其教育教學水平、職務、所教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評價,由學校行政辦公會集體評定。新的獎金分配制度,充分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有了公平合理的機制,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蒸蒸日上。
二、以學生發展為本,推進素質教育和諧
教育要適應和諧發展,就無法避免這一問題的思考:教什么?現在,學生學習科目越來越多,教材越來越厚,學習時間也越來越長,但弊端也越來越多。以往提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又提倡學好外語和計算機,這些使得教育內容都偏重于科技,卻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新形勢下,新課程改革推陳出新,教學內容化繁為簡,體現時代精神、人文精神和科技精神并重。近幾年來,學校堅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在學科教學中輔以人文教化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辦好體育運動隊,強健體魄;以抓好藝術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包括鄉土教材等知識為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以學生德才兼備為指導,促進學生人格和諧
現代教育關注社會生活的變革,反映現代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單一的課程觀、禁錮的教材觀和機械的學習觀,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家庭的有機結合與多維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激發,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塑造和諧的人格,仁愛是基礎。學校要充分利用升國旗、校會和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愛心教育。同時,學校要多組織學生開展“愛黨愛國”“尊師重教”“寬容感恩”“文明誠信”等主題班會、演講會、座談會等活動。
學生正值青春發育期,學校要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設立心理信箱,開辟心理咨詢室,定期接待學生來訪。可邀請一些心理學專家來校為學生作心理輔導報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開啟心智,促進學生自身的和諧發展。
四、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和諧
人是同時以多種角色存在的,不僅要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還要受到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人員結構的穩定性及其思想意識、文化修養與子女教育的自覺性,教育方式的科學性、藝術性,都會對子女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同樣很大。青少年思想不成熟、閱歷不深,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容易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如過于注重穿衣打扮、無節制消費、迷戀網絡等。所以單純依靠某一渠道,已遠遠不能適應教育需要,應將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統一起來,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構建教育一體化網絡,共同培養和諧、自由發展的人才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同步、全程、全方位的和諧大教育模式。為此,學校應實行每周填寫周末離校歸家聯系手冊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請公安局、消防隊工作人員到校作治安、安全知識講座,聯合公安局對晚自習課后離校的學生給予保護,同時監督學生盡快回家,不得到網吧、臺球室、歌廳、舞廳等娛樂場所逗留。
總之,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途徑還很多,但不管采取什么途徑,都不能背離“以人為本”這一原則。否則,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就是空談。
(作者單位 江西省會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