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在化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鹽類水解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所以這一節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在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理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2)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鹽類的水解”安排在新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第三章、第三節。這部分內容在課本第54頁至60頁,是全章內容的重點。
2.本節內容的課標要求
理解強酸弱堿鹽和強堿弱酸鹽的水解。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實質。
確立依據:根據這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鹽類水解是前面學過的許多知識的綜合利用。
教學難點:鹽溶液酸堿性分析及鹽類水解的實質。
確立依據:與之前所學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有所不同,同時需考慮鹽類的水解的本質,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基本掌握測量溶液pH的實驗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鹽類水解實質的探究分析過程,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樹立辨正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實事求是、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確立依據:基于對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制定相應的三維目標。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及思維品質的鍛煉,從而讓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和預期效果分析
1.教學方法
(1)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啟導法、計算機輔助教學、實驗法、練習鞏固法等。
(2)整節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取了實驗探究和理論研究兩條學習主線。
教學用具的說明:計算機課件演示的目的是對學生所得的結論驗證、完善,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恰當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輔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并掌握所學的知識”是我選擇和使用教學用具的根據。
2.預期效果分析
(1)預期成功之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如:①引課的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的已有知識,突出本節的重點;②采用歸納法揭示幾類鹽水解的規律;③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④感性和理性兩條探究主線相輔相成,使鹽類水解的概念統一在化學平衡的理論體系之中。既達到理論完整,又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預期困難之處:在課堂各個環節的時間把握上有一定困難。在研究性學習這個問題上,學生做全面的分析有一定困難。
四、關于學法的指導
1.對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和高二學生學習表現而作出的。
(1)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
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高二平行班的學生,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現這些有利因素,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加強過程與方法的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法。
2.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
學生自己通過預習,了解所學知識。
(2)探究合作學習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3)練習鞏固法
讓學生知道化學重在應用,通過應用來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制定依據:基于對學習者特征分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體會到,必須在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同時,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學會學習。
五、教學評價及設計理念
1.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評價,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中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以學生為主體,及時調節教學措施,完成教學目標。在分層練習中,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練習后對學生的思維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2.本節課貫徹了新課程的理念
以學生為本,采用啟發式教學,根據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從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通過對學生的循循善誘,激活了學生原有的認知規律,并為知識結構的優化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青海省油田一中化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