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35年8月富蘭克林·羅斯??偨y簽署的《社會保障法》,是“新政”時期最重要的立法之一,也是美國福利保障史上的劃時代事件。該法案的出臺,不但對當時的美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保障了其社會生產力的恢復,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奠定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基礎等,而且為世界性的社會保障問題提供了諸多借鑒與經驗,美國《社會保障法》出臺充分證明,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社會后發展的必然。
關鍵詞: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社會保障法
1935年8月14日,富蘭克林·羅斯??偨y簽署《社會保障法》,這既是“新政”時期最美國重要的社會立法之一,也是美國福利保障制度史上的劃時代事件。這一法案的頒布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對于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就美國國內而言,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穩定,起到了社會“調節器”“保護器”和“安全閥”的作用;其次,它奠定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基礎,開創了美國特色的福利國家制度的新時期,在美國的社會保障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再次,它沖破了美國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傳統,是美國社會意識的一場革命。另一方面,從國際影響來說,它對世界性的社會保障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對1935年美國《社會保障法》出臺的社會背景加以探究就會清楚看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一、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從而為美國福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1860年以后,美國重工業得到長足發展。1880~1900年,美國的鋼產量從120噸上升到1020萬噸。電力工業從無到有,從1880年第一家發電站建成,到1902年全國的發電量已達60億千瓦時。1900年的汽車年產量為4000輛,1914年猛增到56萬輛。隨著美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資本和生產急劇集中,美國步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大大削弱,而美國卻在這次戰爭中大發橫財。一戰中,美國除未遭受戰爭破壞外,還接受了各國的大批訂貨單,從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國共輸出了69億美元的商品,美國的貿易順差由1914年的4.3億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億美元。出口的猛烈擴大帶動生產的急驟發展。從1915年起,美國進入了一個為時5年的新的“戰爭繁榮”周期。參戰前的1916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1313億美元,1918年上升到1518億美元。美國當時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美元。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到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戰后,美國經過了1920年年中至1921年的短期經濟蕭條。之后,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固定資本的不斷擴大和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產效率迅速提高,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并逐漸趨于繁榮。這次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的膨脹。據統計,1919年至1929年,整個工業生產率提高40%,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28.1億美元。因此,1920~1929年被稱為“興旺的20年代”或“柯立芝繁榮”,成為美國經濟史上的一個神話。
綜上所述,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并日益繁榮,從而為其福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基礎。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與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
1929年10月,伴隨紐約證券市場崩潰,開始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按笫挆l”期間,失業人數劇增。根據官方統計,1930年美國失業人數近320萬人,到1933年上升為1800萬人,平均每3個工人中有1人失業,而半失業者不計其數。經濟的嚴重衰退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方面是產品積壓,牛奶往海洋里倒;另一方面是居民普遍入不敷出,飽嘗饑餓之苦,病死、餓死和凍死人的新聞天天皆有??傊@場“災難”是空前“廣泛”而“深重”的。
而此時,一向做慈善工作的民間慈善團體,因為缺乏富人的經濟支持,經濟來源斷絕,無法再繼續提供服務。各州則因為公民無法納稅而收入大受影響,州政府也實在無法照顧自己的居民。此時,只有公共機構,只有最具權威的聯邦政府才可能力挽狂瀾。并且,在這個時候,大家領悟到貧窮不是個人可控制的,個人的貧困并不完全是由個人因素所致,因為,事實上,當時很多人愿意去工作,而社會沒有工作給他們做,因此,人們對福利的看法也改變了,他們開始要求國家照顧國民的生活,保障他們的人類基本需求——飽、暖、宿。
然而,當政的胡佛總統卻根本看不到這一點。雖然經濟危機之下,他在1930年秋建立了總統就業緊急委員會,1931年又建立了總統失業救濟組織,1932年還簽署了《緊急救濟和建設法案》,
授權聯邦政府貸款給各州3億美元用于救濟失業者。但是這些措施如杯水車薪,難以為繼。大危機中,胡佛總統把“無情的個人主義”調整為“合作的個人主義”,推行自愿合作的自由放任主義理論。他主張救濟主要應由地方政府和社區、私人慈善團體來進行,反對由聯邦政府直接救濟失業工人,反對制定失業保障法律,認為失業保障不符合“美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個人主義的首創精神。
隨著危機的加深和蔓延,階級斗爭異常尖銳,1930年3月,各大城市爆發了128萬人抗議失業的罷工。在1931~1932年間,美國工人舉行過兩次各100萬人進軍華盛頓的反饑餓大游行,強烈要求政府提供失業救濟和社會保險。由于聯邦政府的無作為行為,到1933年春,全國面臨著騷亂、暴動甚至革命的危險與威脅。許許多多窮困潦倒、掙扎在饑餓邊緣上的人們對于應對這種悲慘境況負責而又幾乎無動于衷的政府與制度的蔑視與敵對情緒在與日俱增地蔓延著。就在此時,羅斯福競選美國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
三、羅斯?!靶抡迸c1935年《社會保障法》的出臺
193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競選的雙方是現任總統胡佛和民主黨候選人、時任紐約州州長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他提出“新政”的改革措施,在競選中成功勝出,于1933年3月4日,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
上任后,面對嚴峻的社會局勢,羅斯福立即著手施行“新政”,果斷地處理經濟危機。“新政”大體上分為兩大階段:從1933年3月羅斯福就職到1935年初為第一階段;從1935年到1939年為第二階段。
“新政”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復興,即醫治由于嚴重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提出一些復興經濟的法案和計劃。第一階段“新政”在扶助工農、抑制資本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935年初,失業人數從1933年初的最高點減少了400萬人,資本收入從1933年以來增加了6倍,工業產量幾乎翻了一番。這基本上扭轉了羅斯福上臺時,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瀕于崩潰的局面。
但是,該階段“新政”把重點放在消除生產相對過剩上,采取的多為應付危機、復興經濟的權宜之計,因此,它對美國經濟復興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得益者主要是大企業主和大農場主,工人的就業、救濟和組織工會問題,小農、佃農、農業工人、老年人等的貧困問題,還解決得很不徹底。所有這些,就引起了1934年到1935年初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1934年成為美國勞工運動史上最有決定意義的年份之一,共發生罷工1856次,參加罷工的約有150萬工人。到1935年,罷工浪潮仍然繼續,共發生罷工2014次,參加工人達117萬人次。
面對持續不斷的工人運動,羅斯福政府意識到必須從長遠利益考慮,采取有效措施,來滿足廣大工人的權利需求,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另一方面,在解決危機的實踐中,羅斯??偨y逐步提出了系統的“安全保障社會化”理論。該理論強調:在工業化社會中安全福利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把全國男女老少的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福利保障的方式需要根本變革、聯邦政府應負起社會福利保障的重擔。此后,美國政府開始策劃一個從長遠利益出發的、周全的社會保障來保障人民未來的生活。就這樣,到1935年8月14日一項重要的法案——《社會保障法》誕生了。
該法案規定:“本法案旨在增進公共福利,通過建立一個聯邦的老年救濟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為老人、盲人、受撫養的和殘疾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和失業補助法的實行做出妥善的安排?!狈ò腹彩?,最重要的是規定了老年人保障、失業保障和未成年兒童的保障。
1935年美國《社會保障法》的出臺是眾多社會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19世晚期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和繁榮,但美國政府卻并未利用這雄厚的物質條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下,階級斗爭異常尖銳,資產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才不得不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出一項對策,也就是《社會保障法》,以滿足廣大民眾基本權利和生活的需求。從1935年美國《社會保障法》的誕生不難看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留給了我們許多的思考。
作者簡介:
于敏,女,1962年6月5日出生,畢業于太原師范學院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太原57中高中歷史教師。
參考文獻:
[1]黃安年.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劉緒貽,李生茂.美國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丁溪.美國經濟.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
[4]黎幗華.美國福利.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5]周寶妹.社會保障法主體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論為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哈里斯.社會保障法.李西霞,李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