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于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主義精神方面的獨特地位,提出要結合學科教材、提升教師素養、挖掘鄉土素材、聯系媒體報道等幾點具體措施,以期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為祖國未來的建設事業奠基。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主義;健全人格
康德的一句名言讓我印象頗深: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感動—— 一個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還有一句話: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這兩句話印證了一個道理:無論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多大,至少在這一點上是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對于教育而言,僅僅擁有豐富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成為社會中的成功人士,還必須擁有良好的人文主義精神,有著對祖國、對人民濃厚的愛,有著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堅強品質,有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由此看來,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課堂上給學生傳授具體學科知識的同時,進行人文主義精神的浸染對于達成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階段歷史學科當然也不例外,而且還有其特殊的學科特點,我們應該在歷史課堂上經常閃爍著人文主義的火花。對于這一點,筆者深感任重而道遠。
一、結合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在高中階段要通過人文主義精神的浸染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
眾所周知,歷史學科是一門連接過去和現在,現實與將來,透過前車之鑒以免重蹈覆轍的綜合性知識學科。他展示了人類文明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歷程,具有一定的知識性、綜合性、歷史性、思維性。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史就是一部血與淚的歷史,就是一部榮與辱、不斷交織的歷史,就是一部正與邪不斷斗爭的歷史。而針對人類歷史長河中燦若星辰的歷史名人、歷史事件,對于人文主義的浸染,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極具深遠意義。
譬如,歷史教學中講到屈原,講到《離騷》,我們當然要分析到屈原對于祖國的忠誠,對于人民的熱愛,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極具警醒意義,對于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對惡勢力的憤怒,都有著深遠的榜樣意義。
譬如,講到辛亥革命,講到三民主義,我們當然就要講到孫中山在極度困苦的條件之下,胸懷祖國、人民的疾苦。他們百折不撓、浴血奮戰,為了實現自己的共和理想而鞠躬盡瘁。這些偉人身上偉大的人格魅力都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命運的關注以及青年人身上本應背負的歷史責任感。
二、強化歷史教師的人文素養,在高中階段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文主義精神形成影響
高中階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品質的成型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學生人文主義精神的引領將直接關系到學生一輩子的思想境界,更直接關乎民族未來的前途命運。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這一階段歷史學科在學生人文精神形成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可目前的許多高中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對歷史學科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總以為這一學科只是背背寫寫而已,總是讓一些老齡化教師,或者業務素質不夠過硬的教師任教這一學科。
筆者在這里想強調一下,這種做法嚴重錯矣。歷史教師的人文素養如何,在具體的歷史課堂上將直接影響到其人文精神的閃爍。試想,一名學識淵博的歷史教師深諳培根的“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胸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每天在關注著“八榮八恥”的具體內容,那么這位教師便一定具有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膼墼髑楦校瑥埧诰褪前嗬锨拜叺摹盀槭裁次业难劾锍:瑴I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詩句。這樣的一位教師,一定是憂國憂民,胸懷天下大事、國計民生的一位教師,有這樣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的長期熏陶,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一定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浸染與培養,他們在歷史課堂上就一定會形成與偉人的精神世界對話,與偉人崇高的心靈對話的習慣,進而遠離庸俗、走向崇高。
三、挖掘鄉土素材,聯系媒體報道,讓歷史課堂上學生的視野立足家鄉、放眼世界
長期教授歷史的教師都能感受到學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心態,就是總以為歷史就是過去,總以旁觀者的眼光與心態來解讀歷史,而實際上,歷史就是昨天剛剛過去的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軍閥混戰,如:八年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改革開放,其實離我們都很近很近、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人,婦女們都還是裹著小腳的,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做到讓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從歷史的教訓與經驗中得出具體的結論與感受,我們就有可能重蹈覆轍,再演歷史悲劇。
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定要加強鄉土素材的挖掘,利用學生身邊活生生的事例來促使學生警醒,喚醒他們麻木的心靈。另外,就是要結合當前電臺、電視臺等各種形式的新聞報道及專題節目,對歷史知識加以聯系現實,讓學生感受到歷史雖是歷史,但又是現實的深刻體悟,譬如在講到抗日戰爭、講到《馬關條約》的簽訂時,我們就可以聯系當前的釣魚島事件等,告誡學生我們切不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世界還遠未和平,我們還需努力。
總之,歷史學科由于其在知識和教學方面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在學生人格培養和德育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我們教師一定要躬親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念,努力鉆研業務知識,強化我們的教學技能,讓我們的歷史課堂經常閃爍著人文主義精神的火花,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圣華.新課程標準下的理想課堂到底什么樣.中國教育報,2002.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