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才能實施有效的閱讀教學,更好地促進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呢?
一、正確把握新課程閱讀水平標準,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高中生閱讀水平標準是高中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和實施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只有正確把握高中生閱讀水平標準,才能明確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一般情況下,教師往往只是根據自身實踐經驗、教材內容以及考試要求來確定教學目標的,有的甚至沒有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如果是在傳統教學中,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也許不會在制訂目標上出現偏差,但是新課程的內容標準都進行了重新定位,如果僅憑經驗作為教學依據,則會出現“踩不上點”的現象,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因此,只有準確把握閱讀水平標準,才能完成知識內涵與外延的準確定位。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僅僅是給教師提供的一個教學藍本,作為教師,不應單純將教材中的內容照搬給學生,而應對閱讀內容進行相應處理,通過重選或重組等過程對閱讀對象進行深入挖掘與拓展。至于怎么重組、選擇什么內容,挖掘到多深、拓展到多寬,則要依據新課標中規定的閱讀水平標準來確定。
二、營造氛圍,促進學生參與閱讀教學
教師在高中閱讀的教學中,應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把語文閱讀的學習轉變成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例如: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時,為了營造濃郁的文學氛圍,教師可以在講授新課前,播放一段小提琴曲《夏夜》,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高雅的文學氣息和音樂情調的渲染下,進行配樂朗誦,自然而然地讓學生融入課堂氛圍之中,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然后再展示幾張有關《荷塘月色》的相關圖片,為學生提供最直觀的視覺享受,使其更真切、更深入地感受月色的優美、荷塘的寧靜。優美的樂曲和畫面會為學生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自身的語文素養也會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感受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習者的日常生活經驗是開展學習的重要輔助條件,教師應想方設法把這些經驗轉化為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以便更好地引導他們從新知識的學習中獲取新的經驗。在進行新課導入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跟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這樣能夠使學生感覺到非常親切自然,交流溝通起來就會更加方便,上課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探究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激發。以《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為例,在進行一些簡單的預習后,教師可以有感情地與學生展開一個關于人生夢想的話題討論,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夢想,課堂氣氛在同學們激情的表達下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如此課堂導入,既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興趣,又以明確的指向性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保證了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搞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僅僅做到以上幾點是不夠的,語文教師還必須不斷地拓展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空間,樹立大語文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