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和構建開放性教學模式是當前職中語文教學研究熱點之一。結合多年來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就如何體現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開放性,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職中語文教學;開放性
在多年的職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職中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有著“不愿聽、不愿讀、不愿記、不愿寫”的松懈、不重視情緒,究其原因:首先,與職業學校以“技術興趣”為價值導向之教育觀念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種觀念已經遠遠背離了語文教育的文化本質內涵,忽視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使語文教學淪落為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技術工具。其次,與職中語文教學自身的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死板有很大關系。所以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已是形勢必然,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在認知、理解、發現以及想象和表現的欲望和活力,努力采用多元化教學形式,教學才能形成開放性的格局,開拓學生眼界和思路,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關于語文教學中的開放性教學方法及手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體驗主動,開放教學環境
只有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才能讓全體學生達到自覺參與、主動感悟的境界,為語文能力的培養創造前提條件。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開放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和尊重,教師才能充分認識并遵循教學活動的自身規律,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實踐、掌握知識、提升語文素養。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既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的過程,更是學生主體情感體驗、個性張揚的過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學習空間,用學生的主動探究替代教師喋喋不休的講授;用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替代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問答;用主動的感知領悟替代單純的知識傳授。保護學生的奇思妙想,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遺余力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自由地交流、隨意地辯論、創造性地寫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引領學生不但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更應向社會學習、向生活學習。由封閉的課堂轉向開放的社會,把學生從“籠子”里放出來。真正使教學向生活開放、向心靈開放、向未來開放,使課堂內容豐富博大,使教學回歸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例如在教現代詩歌《再別康橋》時,可以找些有康橋背景視頻的示范朗誦。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配樂朗讀,逐漸能體悟到了詩歌的情感變化,再結合畫面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康橋的美,走進詩境,感受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隨后,學生結合詩句能夠展開自由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通過拓展練習加以深化,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要讓學生學有成效,長久保持自學興趣,教師也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適當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導點拔,幫助他們闖過難關。
二、合理調整,開放教材內容
教學要注意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結合起來,有些內容教材中雖然沒有,但在實踐中、在發展中經常用到,如當今最新的科學成果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適量補充;與校本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利用多種教育媒體開發信息資源,擴大課堂研究的容量和深度。例如,在《我的空中樓閣》的教學中,拓展練習可以設置思考題:“從《陋室銘》到梁實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樓閣”,從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國散文寄予的關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樣的文化心態?”,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人文視野,又為學生創設了更加廣闊的閱讀思考空間。
三、充分拓展,開放教學時空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必須打破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變學生單純地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變學生單純從教師或書本上獲取信息為從各方面(包括電腦網絡)獲取有效信息;變學生單純在學校、階段性學習為向社會學習、終身學習。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道路,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向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懂得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叫學生課前通過查字典查網上資料,預先完成學案練習,達到了學生在課前就能提前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上課效果很好。
四、靈活主動,開放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或教學方案的過程,而是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不受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束縛,進行教學設計,并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進行調整和修改,提倡教學常式和變式的有機結合。在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中,也絕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認真備課,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有講讀式的新授課、有問答式的討論課、有爭鳴式的辯論課、有藝術型的欣賞課、有涉獵型的閱讀課等。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與自主發現,期盼學生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
五、體現發展,開放教學評價
改革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標,形成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手段多樣、評價方式靈活,注重主體參與,體現學習過程,注重實踐環節的開放式評價體系。不受考試內容和考試模式的局限,把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使學生懂得怎樣去思考問題,怎樣面對陌生的領域去尋找答案。開放性的教學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表現,應給予他們知識、情感、能力的正確、綜合的評價,以激發學生更大的創造學習熱情。例如在課前讓學生五分鐘演講的開展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力開展職中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就是要逐步減少職中語文教學的強制性和劃一性,增強職中語文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以適應當前職校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職校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進而真正達到培養職校生語文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2]廖建均.開放性: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6).
[3]汪鑒利.新教材教學中的三個轉變.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職業教育中心校汽車
工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