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化教學,增效提質”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當前教育教學科研的重大課題。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堪稱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那么,在目前教學模式林立,教學方法花樣翻新的背景下,怎樣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關鍵就是要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思路,研究出高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探究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于通過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新課程改革中備受關注的話題。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方式,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期待,很多教師在這一問題上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為構建一套相對完善、合理的有效教學模式而不懈努力,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從總的形勢來看,現階段的教學實踐仍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課堂教學低效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具體表現:
(一)部分教師在教學形式盲目追求新異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課堂上沒有促進學生達到對更復雜問題的理解,沒有切實提高學生成功學習的策略水平。
(二)教學中缺少挑戰性的教學任務,課堂欲達成目標不明確,與高效尚有差距
(三)只重知識的傳授,不重學法的指導,往往以訓練代替學法的指導,耗時耗力
因為上述問題的存在,作為第一線教師,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也有必要審視我們的思維方式,進而打破陳規陋習,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源于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的直接產物,該理念強調教學效能,否定教學是教師一種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學呢?有效教學是指一定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學習成果取得最大收益。一位教學專家曾擬定這樣一個評價課堂教學效率的公式:教學效率=學生智力活動時間÷教師所用的時間,說得也是同樣的意思。
三、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和落腳點在課堂教學。我們認為,中學課程改革中,語文課程的實施和教學改革,根本出路在于重建課堂模式,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指向教學過程的始終,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有效訓練的維度構建增效教學的體系,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的價值。
(一)研究考綱與學情,精準課堂教學目標
1.著眼“考情”與“學情”,認真研究考綱
欲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準確把握“考情”與“學情”十分重要,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實際上,我們不僅要研究這個問題,也要研究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能力與高考要求之間的差距。只有明確了考情,摸清了學情,才能對癥下藥,這是課堂教學高效的一個重要前提。
2.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在研究的基礎上,教學設計的落實就有章可循,如果我們精準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每一項內容的標高、難度與價值,在教學方向上就可確保教學的增效性。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重要依據,它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乎新課程實施的成敗。因此,我認為確定三維教學目標、研究有效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
3.編寫學案,讓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
說到有效教學課堂,編寫學案是一個好方法。學案的編寫可提示學生學習的難點、重點、學習要求以及能力要求等。編好學案固然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但在學案的編寫中,教師也在關注到學生是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個體,因此,學案設計與編寫必須強調多個方案的可選擇性,是不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有利于所有學生的發展,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根據學生的學情,圖省事,胡亂地拷貝別人的學案,這樣的學案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它不但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而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之中,從而使學習失去了方向性。
(二)優化教學過程
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而教學過程的優化和經濟效益的體現,則要通過增加教學過程的效率性來體現。在這一過程中,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掘教學過程的多元功效十分重要。
1.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情境的創設與優化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讓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就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的情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著力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合適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無論在教學的整體過程中,還是在教學的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質疑精神,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喚起思維,提高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2.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不求熱鬧,但求有效”,力避“虛假繁榮”,在實踐上確保教學的增效性。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教學主體的地位,也是教學資源開發的主要對象。要實現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會使課堂生命力窒息,還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和探究精神。開展課堂討論是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法寶。如何引導學生有效討論呢?即教師應在提出有效問題后,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討論時間,從而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內在潛力。討論,是使學生學習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的方式,它能使課堂出現激烈的爭辯,引發精彩的奇思妙想,進而使學生自求自得,探索感悟,實現知識的認知與深化。
(2)課上以有效預設促進有效生成,既要重視預設的科學性,又要關注生成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中,預設教學流程是必要的,因為教學不同于其他的事,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但僅有預設是不夠的,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有效預設促進有效生成。而這一過程自然離不開預先設計的規定“線路”,但同時這種預設不應是剛性的、機械的和過分統一的,而應是有彈性、有留白的預設,為生成埋下伏筆。那么怎樣有效預設促進有效生成呢?教學問題設計的開放性與啟發性是個關鍵性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設計成活的板塊,這樣,教學各環節之間就可以互相調整,可多可少、可放可收,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對于問題的理解既要有對閱讀材料基本內容的解釋,也要有對閱讀材料深層次理解的評價,讓學生思考問題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
(3)不拘泥于教材,注意從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主渠道。在實現探索能力的過程中,教材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師在利用課堂教學形式,教好語文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把學生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引入課堂來拓展思維,豐富認知,通過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通過課外對課內的充實,以達到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進而增加課堂效率的目標。
(4)注重規律的總結與應用,物化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規律的總結至關重要,它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對于事物的概念框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由此及彼的解題能力的重要一環。但很多教師只注重規律的總結不注重物化與落實導致學習成果的低效。所以,實現有效教學還要高度重視物化,即教師盡量做到書面指導、書面表達、書面反饋、書面評價、書面修正、書面提升,要有文字呈現與記錄。總之,“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樣一來就為學生的溫故知新提供了物質條件,確保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訓練
無論是語文的學習,還是其他學科的學習,訓練都必不可少,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訓練就談不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但訓練內容也大有講究,如果訓練多而雜亂,勢必會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學習時間的浪費,進而影響學習的效果。但如果訓練的內容科學、合理,學生勢必從中受益,實現真正意義的能力提升。
1.瞄準教學目標,精選訓練內容
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目標不明確的訓練是機械的、無的放矢的。贊可夫說:“不要進行盲目的,互不聯系的,大量機械的練習”。因此,語文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確定合適的訓練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精選訓練的內容。語文教學既有模塊的、專題的、板塊的目標,也有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模塊目標、專題、板塊目標,還是課時的教學目標都旨在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平時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練習設計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瞄準教學目標,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力求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2.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訓練設計要有梯度,力爭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并不盡如人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從訓練中獲得能力的真正提升,這主要是教師在設計教學訓練內容時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訓練不能只顧及部分學生的進步,還要兼顧全體學生的發展,所以訓練內容不能整齊劃一。如果實行“一刀切”的作法,這種訓練設計就是未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而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要因。所以,設置合理的、有梯度的訓練內容,實行有梯度的教學十分必要。如果沒有辦法實現梯度訓練,老師也要在訓練內容的過程處理中開掘智慧巧妙化解,以期實現訓練設計的終極目標:教師可通過對舊知的回顧為新知的掌握作有意識的鋪墊,使對部分學生顯得高遠的教學目標變得觸手可及;或通過架設階梯,通過將大而難的問題進行分解,形成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問題鏈,以此層層推進,使大多數學生掌握教學重點,突破訓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恰似一陣春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把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確保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必須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引導的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語文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開拓語文教學的新途徑,建立有效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勝良.增效教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07.
[2]羅祖兵.從“預設”到“生成”:教學思維方式的必然選擇,課程·教材·教法,2008(2).
(作者單位 浙江省桐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