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與統計”是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都開設的內容,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生活中,看似偶然性的結果都有必然的原因,為了使學生明白日常簡單的游戲及生活現象的原因,初中數學教學每年都設有“概率與統計”的內容。我在教授時,認為最難莫過于“概率與統計”思想建立。
“概率與統計”思想指的是一種思想意識,它分為統計觀念和概率思想。統計觀念是統計意識、統計技能、統計評判能力的統一體。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當面臨問題時,能主動自覺地想到應用統計的方法進行解決。比如:你是鞋店的老板,你每次進貨的時候需要用什么衡量你進哪一種型號的鞋,哪種鞋進多點?哪一種鞋少進?如果具備了一定的統計意識你會有意識的收集先前鞋的銷售量,并通過這些數據合理的進貨,這就是應用統計的過程。概率思想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術語,它指的是把實際生活中不確定的結果轉化為數學問題,再通過數學的方法,比如計算,模擬等等得出一個可能性最大的結論。比如:彩票中獎問題,轉盤搖獎問題以及遺傳問題,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自己就會本能地用概率的思想對它分析、計算,得到一個理性的結果,從而對它作出理性判斷。可見建立“概率與統計”思想在“統計與概率”學習時非常重要,然而這一點在恰恰是“統計與概率”教學的一個難點。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難點呢?
一、讓學生留心生活,會收集生活現象
初中學生正處在感性認識很強,理性認識不足的認識成長階段,對生活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動手能力又很差。針對這一現象,我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動手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讓他們意識到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系。我經常讓他們注意觀察生活,每天發現一個新現象,并把發現的現象詳細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學生不但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現象,而且讓他們養成了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所以,我讓學生學會收集和整理數據,并形成感性認識,為順利、平穩過渡到到理性認識打好基礎。
二、讓學生對自己的感性認識尋找依據
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了說明認識正確,從不同方面為自己尋找理由,此時分組討論就尤為關鍵。比如,很多學生沉迷賭博機,認為自己能贏,要么就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下一次一定能贏。盡管家長,老師一再勸阻也無濟于事。所以,針對這種現象,我鼓勵大家說明自己的看法并為自己的看法闡明理由。于是學生就很快展開討論,不斷為自己的結論尋找理由。那么,他們的認識和理由正確嗎?接著就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來證明認識是否正確,此時學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強。
三、可通過模擬實驗進行計算以證明認識的正確性
在感性認識具備的情況下,學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是否正確,但我們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才能驗證它,但大量的實驗費時又費力,為了既簡單又省時省力,我們需要借助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是我們借助自己手中工具,比如紙條、乒乓球、撲克牌或計算機來模擬,以此來說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由此可證明自己認識的正確性。比如說想知道一個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可能性有多大,就可以利用計算機或紙條進行模擬,比如用紙條模擬就可以取十二個一模一樣的紙條,上面標上1~12個數,然后把它放在箱子里由學生一個一個抽取并做下記錄,最后根據記錄的結果就可知道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概率。當然計算機模擬更快些,只需從1~12個數據中隨機抽取,并作記錄就行。圖表法也是我們的工具,借助它可以證明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比如摸獎游戲中,箱中放有一個紅球、兩個藍球、三個綠球,要求一次摸兩個,摸到兩個藍球就中獎。我們可以通過圖表知道我們中獎的概率。具體是:
可見,中獎的概率很小。通過圖表我們可以驗證感知的正確性。
最后,讓學生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對比。
學生由于對感性認識根深蒂固,但通過討論、模擬計算對理性認識有了較深的印象,并且明白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不同。由此明白遇到事情,只有認真分析、理性思考,才能得到正確結論。讓他們知道看似偶然性的事件必有必然性的結論,只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是辨別是非的重要依據。
“概率與統計”教學是抽象的、繁瑣的,然而它與我們的生活又密切相關。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上策略對“概率與統計”思想逐步滲透、形成,讓學生增強統計和概率的意識,學會運用統計與概率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楊凌區西大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