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行教材編排、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與中職學生學習特點之間的矛盾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提出了改變現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想,同時依據建構主義學習觀,闡述了案例教學法在會計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并提出了嘗試“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學案導學
基礎會計是中等職業學校財經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整個會計學科的基礎,學生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本人在中等職業學校從事會計課程教學工作多年,從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教學效果并不如意,存在諸多矛盾:
大部分中職學生本身素質不高,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文字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缺乏生活經驗與社會實踐知識;而現行的專業教材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掌握,在結構體系上按照先理論、后實務,理論為主、實務說明的傳統模式設計,強調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卻忽視學生學習和認知的一般規律,大量抽象且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使許多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教學方法也多拘泥于此,沿用傳統的理論穿插部分實務舉例的講授法,刻意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大量刻板、格式化的練習、作業、考試,使學生陷于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的境地,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更談不上實務操作的靈活運用。
再有由于會計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學生缺少實踐認知的機會,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影響教學的效果。結果是學生會套寫大量的會計分錄,卻不能解釋其內在的經濟業務內容;會登記“T”字賬,卻不明白“T”字賬在實際工作中有何用;學習了會計報表,卻不知其內在的勾稽關系。這與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究其原因是現行的會計課堂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所致。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我們需要開闊自己的思路,在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激發其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突破固有的教材編排模式,靈活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
現行的基礎會計教材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掌握,在結構體系上均按照先理論、后實務,理論為主、實務說明的模式設計:
開篇闡述會計的本質、對象、特點、前提、原則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然后核算方法、實務舉例,理論與實務的比例嚴重失衡。
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多受制于教材的編排,先講理論,后實務舉例,習慣于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務的演繹法思路。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理論“灌輸”,而對實務、案例卻是淺嘗輒止,缺乏相應的拓展和延伸。
中職學校的學生本身基礎就差,缺乏的就是抽象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社會實踐知識,先講理論,后講實務,學生由于缺少實踐認知結果是理論一知半解,實務操作也沒學會。這有違青少年學習的一般規律:由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經驗容易,但由間接經驗演繹到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直接經驗卻相對困難。
在會計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嘗試打破這種傳統的思維和教學模式,擺脫教材內容編排的束縛。對知識點的講解,可先分析實務、案例,通過實務的學習,歸納出相應的理論知識點,即采用由具體到抽象,由實務到理論的歸納法思路,這樣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對于“會計等式”的講解,大部分教師會按照教材的思路,先呈現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等式,然后再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資產是企業資金(財產物資)的占用(表現)形態,負債(債權人處借入)和所有者權益(投資者投入)是企業資金的來源,它們是同一資金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有一定來源的資金就必定會形成相應的資金占用形態,反之兩者之間永遠恒等,所以推論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等式。
這樣講解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設計一個案例,如幾個同學合伙開辦一家工廠:需要哪些資源呢?可讓學生列舉:廠房:200萬元,設備80萬元,原材料50萬元,專有技術30萬元,銀行存款25萬元等;歸納:這些均屬于企業的“資產”,總計385萬元。
進一步引導:這些錢從哪里來了?假設幾位同學自己手頭合計有250萬元,全部作為出資投入,那么還差多少錢呢?(135萬元)怎么辦?(向銀行借入135萬元)。
再引導:自己投入的資金會計上稱為什么?(所有者的權益),銀行借入的又形成什么?(負債),到此可自然導出“資產(385萬)=負債(135萬)+所有者權益(250萬)”這一會計等式。在此基礎上再稍做理論解釋,相信學生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個會計學科的關鍵理論知識點。
實際上基礎會計的很多內容我們都可以采用上述歸納法的思路進行講解,通過實務導入、理論歸納、實務訓練,不僅可使學生在形象、具體、感性的條件下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另外,現行的教材在開篇均對抽象的會計核算基本原則、會計假設做了闡述,很多老師在講解時都感到非常困難,因為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會計,還沒有任何會計核算實務方面的感性認識,對抽象的會計核算原則、會計假設難以接受,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編排的束縛,將會計核算的原則、一般前提、會計核算的組織形式等內容移到整個基礎會計的最后再進行講解,相信學生在掌握了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實務操作內容后再來歸納這些內容,就會容易理解多了。
當然任何學科體系都有它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性也是必須的,但最重要的是學習者能夠接受,這就需要老師開闊自己的思路,靈活應變,將人類學習、研究的兩種基本方法,即歸納法和演繹法很好的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
傳統會計教學以文字表述業務知識,以會計分錄、“T”字賬戶來講解會計業務的處理,教學過程抽象、乏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
在基礎會計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案例教學方法等,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及與問題解決類似的探索過程。
如在講解會計憑證、賬簿時,最好能提供實際工作中真實的、已填制好的憑證、賬簿給學生觀摩,在教學過程中可購置相應的記賬憑證、賬簿讓學生動手填制和登記。
三、嘗試“學案導學”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案”,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對教材、學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創新的材料依據,它主要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自學疑難信息反饋、學習探索過程的學法指導、學能嘗試測試等環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以“學案”為操作材料,以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策略體系。此種模式強調在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方法以及知識的規律(特別是知識點的銜接)、知識運用范圍(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訓練的方向與內容以及教師進行指導的方向和策略;“學案”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如我們可以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提煉出教材的主線,以此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難點。整個基礎會計始終圍繞“憑證—賬簿—報表”這條主線展開,其難點在憑證,這涉及記賬方法和會計分錄(記賬公式)的問題,是基礎會計的核心內容。在這條主線的基礎上,可將每章節的主要理論知識點“問題化”,編寫“問題式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任何理論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實踐工作中的問題而出現的,基礎會計各章節的理論知識點與會計核算過程中的問題一一對應。如會計要素是對會計核算對象的基本分類(如何分類?可設置問題情境,以某模擬工廠為例,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六大會計要素的含義和分類);會計科目(賬戶)又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化,解決了會計核算的工具問題(可設置“問題式學案”,引導學生如何給會計要素的具體項目起名稱;也可設置“圖解式學案”,讓學生探析會計科目和賬戶的聯系與區別及賬戶的基本結構);復式記賬解決的是如何記,即記賬方法問題,憑證是會計分錄的載體,賬簿又是對憑證核算內容的歸類系統化,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最終結果。將每章、甚至每一節要講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學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問題的解決,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才有活力,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才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