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學,怎樣教才算有效,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有時教師講得多,自以為效果不錯,卻恰恰阻礙了學生思考。這種教學不是有效教學,而是低效教學。因此我們要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這種策略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準備策略:認真設計教學,提高備課有效性
備課是教師上課前的教學準備,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備課比其他學科更復雜,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精力。
1.備課程標準和教科書
研究課程標準,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一資源,尤其要注意教科書內容的前后聯系,注意教科書階段性的要求。
2.備教材
這里所說的教材是廣義上的教材,一切可用于教學的都可以作為教材。教師要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資源,以最佳的形式展示出來,為教學服務。
3.備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具體分為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結合有效教學的理念,從貼切、明確、整合、分層四個角度考慮。
4.備學生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學對象決定了教學效果的成敗。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評價有效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喜好,盡可能找到學生喜歡而又能覆蓋所授知識的例子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學習。
5.備硬件和軟件
機房和多媒體教室是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基地,教師在上課前務必調試好教師機、學生機、投影機、網絡設備等硬件,安裝所需的教學軟件,確保教學過程順利進行。
6.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法、任務驅動法、演示法、小組合作法、講練結合法。如何藝術地引導、構建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教師不斷鉆研和摸索的方向。
7.備教學組織形式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組織是指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和上機操作。信息技術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答案由學生找、成果全班共享”的形式,開展相關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實施策略: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有效教學,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課堂氣氛和紀律
良好的課堂氣氛和紀律是保證教學正常進行的先決條件。這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課堂管理技巧和教學機智,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為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情境的創設
夸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創設出既能誘發學生學習,又能引導學生思考的情境,是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我們應該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課程要求,整合其他學科并聯系實際生活。
3.時間的分配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經常存在教師講和學生練的時間分配不當的現象。如:學生操作時,教師臨時演示一個普遍問題,中斷了學生正在進行的操作,他們往往會心生反感,抗拒聽講。協調好講練時間,適當地進行廣播教學,是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有效教學的關鍵。
4.教學互動
教學互動不僅是師生間的互動,而且包括學生間的互動。教師應注意提問的方法和評價用語,特別是當學生的回答或操作雖然有錯,但卻蘊涵創新思維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正面評價。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方式參與教學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5.課堂細節
關注課堂細節,追求教學的合理化、精致化和智慧化,可以促進課堂效益的增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中注重情感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評價和反思策略
評價,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方面進行。備課時,就應考慮評價的側重點,繼而布置相應的練習。
撰寫教學反思,既能幫助教師自我提高,又能作為以后教學的參考。信息技術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博客、論壇等方式與別人分享經驗,相互探討,共同進步。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敦促著信息技術教師加快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的步伐,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應該把有效教學作為改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目標,不斷實踐,不斷改進,為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社會信息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