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許多農村職業中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無興趣、學習效果差等。筆者就此談談農村語文課堂的困境以及從大語文角度突圍的思考。
關鍵詞:職中;語文;困境;突圍
案例:
老師:
早晨我發現今天感帽了,可能要輸夜。請假今天一天。
學生:×××
這是筆者所教的職業中學某學生的一張請假條。如此一篇小小的應用文,格式不規范、語句不通、錯別字多。在大農村職業中學,此種現象不是個案。
一、農村中等職業中學語文困境
1.語文地位的配角性
在許多農村職業中學,語文課程已經從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轉化為配角學科。職業學校,教學目標以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對口高考相應處于次要的地位。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關注也相應輕于專業學科,語文教材的形式單一,內容簡單,語文課本往往只使用基礎模塊上、下冊,每冊教學時間為一學年。由于語文學科其自身的特點,也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不濃。種種原因,使語文學科的地位在農村職業中學中漸漸邊緣化。
2.學生基礎的薄弱性
農村職業中學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職中生在普通中小學語文教育模式里,往往是被淘汰者、落后者。筆者隨時會遇到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的現象,語文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都很匱乏。
3.學生閱讀的從俗性
許多農村職業中學的圖書室形同虛設。而社會上的眾多針對青年學生的出版物,趨于從俗。究其原因,學生社會閱歷以及欣賞水平不高,空間有限。玄幻、情愛、靈異不少,盜版圖書比比皆是。某些書店,有中外名著,但標價不菲,且缺乏供人閱讀的環境。學生往往將時間耗在游戲和玄幻小說等方面。
4.教師教學的單一性
農村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師,由于學科的邊緣化,教材的內容簡單,學生素質低下等原因,許多教師往往以一只粉筆、一本書、一本教參就完成了一堂語文課,其形式是傳統的,思維是守舊的,方式的敷衍的,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教師沒有教學的激情,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整個課堂的氣氛很沉悶,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語文課堂很少使用多媒體技術。
如此困境,作為農村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師,要從這困境中突圍,讓語文課堂能活起來,教師要用開闊的大語文觀培養學生學習的語文興趣,教師應當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前提下,對教材做一定的取舍和擴展。
二、農村中等職業中學語文走出困境的策略
1.充分利用文化遺產
《詩經》《論語》《史記》《朱子家訓》等經典作品;孔子、屈原、司馬遷、岳飛、林則徐等歷史人物;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地方歷史、地方名人、地方文化等都可以作為傳統大語文教材滲入教學中。并作為平時考核計入學期成績。對歷史名人、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可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交流。從而積累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2.將生活中的語文納入課堂
生活中的語文現象隨處可見,語文教師當引導學生關注,從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對聯、歇后語、歌詞、廣告、姓名、寓義、請帖、祭文、情書、玩笑等等,都能進語文教學的內容。讓語文教學不脫離現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不但談吐儒雅,妙語連珠,還可在人生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樂趣。
3.把多媒體用起來
對多媒體技術掌握是當前眾多農村職業中學語文教師亟須提高的能力。當前,可以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將每單元的1~2篇典范課文分配給教研組的成員,讓其作為教研任務制作成課件,作為整個教研組的公共資源共享。在教學中,對每位語文教師的多媒體教學當有數量要求。從而讓多媒體教學能真正有效的走進農村職業中學的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們能從單一的語文教學形式中解放出來。
4.發揮圖書的作用
將學校的圖書有效利用,用班費訂《讀者》《意林》或《青年文摘》等雜志,師生共同捐獻,組建一個班級書庫,班與班之間可以進行圖書交流。每堂課可讓1~2名學生采用自我發言的形式跟同學進行分享。對于圖書的選擇上,要充分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讓閱讀回歸到反應真善美和現實關注的作品。
5.從課堂中走出去
教學的形式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職業中學的學校活動較多,學生走出去的機會也不少,充分在學校舉行的各種學生活動,演講賽、朗誦賽、作文賽、運動會等活動中滲透語文內容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作用。充分利用走出去的機會在參觀、實踐、公益、實習、郊游完成一些語文任務。學生的考核應從淺、從活、從素質方面考慮。
農村職業中學語文教學任重道遠,值得每一個職中語文教師思考和探索。
(作者單位 四川省筠連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