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受高考指揮棒的壓制和課時設置的限制,教師只注重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那么多的內容灌輸下去,只注重研究如何改進教法,而不注重研究學法指導,以至于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依賴的思想,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學什么。這樣,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辛苦。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狀況依然存在。這種狀況帶來的結果,即便是有時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終究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個性化的、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如何實現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僅僅注重教法研究而不注重學法研究和學法指導是教學改革的弊病。“教是為了不教。”這應成為歷史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因此,筆者想從高中歷史學法指導這一角度來談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平時備課中在備教法時也要備學法
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學生怎么去掌握?怎么去靈活運用?這不是教法所能解決的,而必須是學法所要解決的。何況學生具有多樣個性,思維方式又具有淺顯性,一個班的學生又與另一個班的學生不同,這是我們老師在備課中必須要注意到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那還要研究學法,研究怎么去進行學法指導。學法對于教師來說,這是很容易解決的,因為老師本身就是從學生來的,在如何學習歷史這個問題上,應該是個行家,但要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這還得有具體方法,這不是課堂上教師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就歷史學科而言,它是一門極富有思維性的學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或者不了解歷史學科特點的人所說的“是純粹記憶性的學科”。因此,在備課中,對教學中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等內容,不僅要備“是什么”,而且要備“為什么”,更要備怎么讓學生去理解它,遇到同樣問題時學生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即要充分考慮到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如:在備《一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這一節時,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背景”這一問題探討時,教師怎么去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內因,什么是外因?內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什么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這備課細節中不僅要有所體現,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思維的特點。
二、平時教學中對歷史學科學法指導要有針對性
備課之后,就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但由于歷史學科課時設置較少,而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要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有時間開展學法指導因為畢竟在學法指導時,要消耗一定的時間。歷史學科的學法指導,應包括:怎么去閱讀教材和資料,從中搜集有效信息;怎么去區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內因和外因;怎么去把握歷史事件前因后果;怎么去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怎么去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在一節課上都去指導,整節課的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就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既
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教會學生某種學習方法。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學會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科的能力將會獲得大幅度地提高。
三、重點進行學法指導
輔導課、試卷講評課是老師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時間。千萬不要把它用來補教學進度或用來對答案。如:在輔導課上,可就下堂課要講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看,教他們怎么去看書,怎么去發現問題,怎么去解決問題,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試著讓學生去“教”學生。這是體現主體性教學、傳授學習方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方法。評講試卷時,進行學法指導尤其重要,僅告訴學生答案,最多是起到讓學生記憶的效果,一旦題目稍作一點變化,學生不會做的,仍然不會做。因此,這時就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讓他們知道:所有這些答案均是有出處的,可以從教材中找到或從所學的知識中分析得到。長期這樣進行下去,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習就會有所提高。教師也就用不著整天為課務重、課時緊煩惱,真正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學法指導,不論在哪一門學科教學中,都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要從實際教學出發,注重學法的指導。
(作者單位 河北省遷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