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幾度風雨春秋,自己教學也是數(shù)載寒暑。耳旁所聽,眼睛所見,教學者多論法少敘情。討論法、探究法、演繹法、字句分析法、詩詞鑒賞法、議論文三三法……方法不窮,花樣不斷。那么,語文教師是教詩文的,還是教方法的;是文章承載的情感重要,還是分析文章的方法重要?以情非法固然不妥,但語文教學中因法廢情卻屢見不鮮。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情感;靈魂
一、魂兮歸來,文之情,教之情
教學切忌重文法輕情感。理乃文之魄,情乃文之魂。文章傳千古,此情同古今。竇娥三樁愿,道盡古今怨。李白斗酒詩百篇,酒情豪氣品千年。讀書人一聲長嘆,嘆盡百代興衰,萬千寒士志士俱扼腕。巴金先生說:“沒有技巧就是最高的技巧。”“中國的良心”是得名于他的真情實話,而絕不是技巧和方法。冰心在《憶讀書》中談到,她年至八旬仍然為語言樸素、感情真摯的文章而落淚。
沒有一篇文章會因為它的文法如何精妙、詞法如何絢麗而流傳古今。樸素的文章、樸實的語言卻可因感情真摯而千古傳唱。蘇軾的“大江東去”不知有多少人吟誦,為他博得制科三等的殿試文章有幾人記得名目。那許許多多的文法奇異的新概念作文又有幾人幾篇能看后經(jīng)年不忘,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上至文壇泰斗,下至市井小兒,千百年來哪個不知,誰人不曉。
也沒有學生會因為你分析文章的方法有多高明,解釋文章的技法有多到位,而銘記一世。而極有可能因為你教授的某句詩文、某個小說人物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而記住了教書的你。(我至今記得高中老師對魯迅筆中鴨脖子看客的戲謔,記得大學時孫教授炮轟高考的激情,記得主講現(xiàn)代文學的教授述說周作人時眼中的悲憫。)
教語文只是讓學生學會通過文字與古今的作者進行心靈的交談、情感的交流。從而用文學的情感打動學生,培養(yǎng)其文學趣味,陶冶其性情。如果背棄了,或者忽視了文章的情,而一味地注重所謂方法式教學無異舍本逐末、棄源從流,花無葉、樹無根,不可望其久長。
二、百考千試總關(guān)情
在現(xiàn)有的評價體制下,高考仍是教學的生命線,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但沒有一張語文考試是只考語文技巧而不關(guān)乎情的。因為出考卷的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情感。即使從純考卷內(nèi)容來看,關(guān)乎情感的分值比重也非常之大。詩詞鑒賞、現(xiàn)代文鑒、古文解讀、作文,甚至對聯(lián)、仿句,都是需要明白作者的情感取向的。
以2009年高考作文為例:《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小動物學游泳》《我說“90后”》《見證》《這也是一種——》……
沒有幾篇作文題目是可以不帶情感的去完成寫作的,一味追求形式變化而內(nèi)容空洞,歷來受到改卷老師的抨擊,文句華麗而情感空虛的文章也難得改卷者青睞,而獨特的觀點往往需要獨特的情感取向,飽滿真摯的情感往往更能引起改卷者的共鳴。
因此,即使為了高考,也不宜過早教授學生考試技巧,而忘了文學情趣的培養(yǎng)。沒有足夠的文學素養(yǎng),即使有再高的考試技巧也難得高分。此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三、教無定法歸于情
雖說語文教學有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但是情感態(tài)度是關(guān)鍵,甚至可以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一篇詩文,如果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他對這篇的詩文能記住多少知識,通過這篇不很喜歡的文章他能提升多少能力,更別說對方法有什么深刻的領(lǐng)悟,形成什么價值觀了。
只有對這篇文章傳遞出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才會喜歡文中的詞句,進而化為自己的知識,擁有陶冶性情的過程,進而影響自己的價值觀,并對文章的寫法產(chǎn)生興趣。
記得多年前,聽有一位老教師在上《陳情表》,課上到一半,他不禁潸然淚下,課都上不下去了。對學生說:“對不起,我想起了我已故的母親。請同學們自己讀吧。”于是班長組織全班同學讀起了《陳情表》,聲音低沉凝重,有呦呦鹿鳴之音,嗷嗷待哺之意。幾天后的背誦效果出奇的好。
這位老師也不是有意為之,但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只要這篇文章打動了學生的心,還怕學生學不好嗎?
四、課堂效果重感情
現(xiàn)在評價課堂效果的標準很多,但往往忽視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對文章情感的反應、理解。學《沁園春·長沙》,分析哪個字用得好,不如贊一聲“好男兒應有此胸襟氣魄”;學《藥》,討論什么雙線結(jié)構(gòu),不如拍案大罵“愚民誤國”;分析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不如學生的一聲“祥林嫂真是太慘了!”
五、情乃雙刃劍,需情理交融
水鏡先生教魯迅讀古文,自己先讀得搖頭晃腦,陶醉其中。殊不知,魯迅在下面看連環(huán)畫呢。所以,情感教學的第一個弱點是教學老師感情太投入,恐怕組織教學有時就會被忽略。
其二,情感教學教師的情商水平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
毛澤東的幾任教師皆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有力地影響了毛澤東“問天下誰主沉浮”的豪情。沈從文性靈的文字也深刻地影響了汪曾祺如水的文風。如果教師的情感價值觀過于狹隘,必然影響學生的情感取向。
所以,教學中重視情感也是要有個度的。需要一定的理性把握,過猶不及是很容易犯的錯誤。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禮記·禮運》)人無情非人,事無情不成,文無情無魂,教無情無主。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的碰撞與共鳴,讓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走進古今中外騷客詞人的內(nèi)心,喜一次“千里江陵一日還”,怒一回“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悲一番“古來白骨無人收”,嘆一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喝一聲“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p>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