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中職生基本源于農村或城鎮收入較低的家庭,因為環境的影響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教師要在教育、教學時,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同學,培養學生自信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合理地重組教材,幫助他們學好中職語文。
關鍵詞:農村中職生;中職語文;自信心;興趣;教材
調查發現,很多的農村中職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家庭收入較低,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這些因素直接導致農村中職生得不到健全家庭、文化素養高的那樣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到中職生的性格與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從而變成了問題學生。讓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而失去自信心,沒有學習動機不求上進。因些,幫助農村中職生解除心理障礙,學好中職語文對他們今后步入社會有重要的意義。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根據多年來我對本校學生的調查,農村中職學生80%來自較困難家庭,30%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90%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重點是賞識每位學生,讓他們盡可能把自己的優點展示給其他人看,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取得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例如:覃××同學,平時膽子小,說話邏輯混亂。我在上語文課時經常讓他在課堂上發言,課余時間請他負責閱覽室讀書報,經過一年的訓練后我讓他參加全國第三屆中職生“文明風采”作文賽,經過他的努力獲二等獎,他的例子也帶動了全班的學風。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對于他們的不良行為我不是視
而不見或是縱容或是包庇,而是用教師的寬大胸懷和淵博的學識影響他們。我清楚地記得2008年6月,我帶隊去廣東實習,有位女同學每天晚上都和男生外出玩,我知道后就和帶隊老師每晚12:00以后到企業外去找人,第一晚、第二晚都沒有找到,直到第三晚才找到她。我看到她以后,不做任何表態,把她帶到我的宿舍。因為我們同為女性,加之我已為人母,慢慢地與她聊有關人生、社會、女性在社會中的艱苦,以及女人在懷孕、分娩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變化,以及生育后所承擔的責任。在我語重心長的講解下,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后,這位女同學再也沒有和男生外出了,而且還經常幫助老師在女同學中現身說法地講她晚上外出的見聞以及現在的后悔之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寬容了學生的過錯,其實是給學生以信任,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自己教育自己,正如英豪創始人陳忠聯所說:“上帝只救自救者”。可見,天下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戰勝了一切。
二、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興趣,我主要以課堂聯系實際,創設情景,采用直觀性,趣味性濃的情景教學。例如:我在上《國際民歌節展示南寧巨變》時,我把家中收集的第29屆奧運會的吉祥物和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帶到課堂上,請同學們講講吉祥物代表的意義以及設計理念和它們帶來的經濟效益,既讓學生了解了時事、拓展了知識,又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最后轉到旅游業、餐飲業、建筑業……這樣把遠離身邊的事拉到現實生活來講,既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觀察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商業意識,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創業做好鋪墊。
三、利用新穎的導入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新知課的導入是該課進行的開端,是教師綜合素養和樹立學生威信的開端,是一節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情感共鳴的開端音符,更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在整節課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上《滿江紅》時,我課前查閱歷史文獻,上課時從精忠報國的精神談起,分析他的人生歷程和當時的社會地位,覺得他無愧于英雄的稱號,許多同學被當時的氣氛感染。我抓緊時機話題一轉他的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是怎樣來的?請同學們聽《滿江紅》進入課文去查證。讓學生激情地進入課文,也為本課的愛崗敬業、為國盡忠的情感教育目標做了鋪墊。整節課學生都主動、積極的學習,老師在教育、教學環節中相當輕松。上完這節課后,學生們都與班主任交流:聽語文老師的課就是讓你舍不得開小差,生怕別人比自己多學知識,一個字“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誰說我們農村的中職生就比普高的學生差人一等?
四、大膽改革課堂
中職生兩年后就要以成人的身份步入社會,接受社會的考驗。而學生是否會說話、做人,關系到學生的生存能力。為了學生今后能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在課堂上我主要做好如下幾點:首先,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讓學生朗讀、即興講話;其次,課堂上多給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營造發言的環境,讓學生想說、敢說;最后,教給學生說話的技巧,讓學生會說。如:“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傳達出的精神狀況就不一樣。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最容易與生活發生聯系的學科,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到處都需要運用語文。生活有多廣,語文學習的天地就有多廣。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社會生活的外延相等。例如:《我的母親》告訴學生的是堅韌、善良、寬容、勤勞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感恩父母。《牡丹的拒絕》告訴學生要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問題,教給學生積極的心態。
語文課和專業課相結合,強調實用性。例:《昨天和今天——關于時間的遐想》我利用自己是服裝班的班主任,布置鎖扣眼、十字繡、出黑板報等課余活動與我的語文課相結合,聯系開學一年里同學們前后發生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找答案。通過教育教學,讓學生親自體會到了語文與專業相結合,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有價值。
五、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合理重組教材
由于語文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把理論的知識變成現實的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把高深不可感悟的語言文字變成身邊點點滴滴的事例,讓他們體會與分析,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和它的實用性,而課本的文字只是一種記載工具,它所包含的道理和社會現實的不變性。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通訊,第二課是游記散文,第三課是散文,第四課是悼詞;第二單元的第五課是夾議敘述散文,第七課是散文。第三單元的科普記敘文,到了第四單元的唐詩宋詞,這些文章雖然由通訊→散文→唐詩宋詞,一步步引導學生使用文字,文字記錄當時的社會現實,但我卻覺得不好理解和運用。教學時我大膽地把第三單元放在第一位,第二單元是原來的第一單元,還把講課順序調整為先第七課后第五課。實踐證明,我這樣處理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語文的作用,從而認識文字的魅力,進而去欣賞它、運用它。從根本上解決了語文枯燥和難理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好地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發展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活躍課堂,促進他們學好語文、好學語文,從而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讓農村的中職生步入社會后盡快適應社會的發展,并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2]周廣強.好教師成長的6大支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李玉平.怎樣上好一堂課關鍵要素總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蔡笑岳.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丁源溟,倪兒.存在與發展:語文教學態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6]錢理群.以“立人”為中心.教育參考,2000(2).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