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任務繁重,需要將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行縱橫歸類,進而作知識的系統的整體綜合,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如何進行有效的、高效的課堂教學勢在必行。學案制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對高三一輪復習學案使用中遇到的困惑進行反思,對存在問題進行改進,重新確定復習學案編制的原則,調整學案的編寫過程與使用方法。
關鍵詞:生物高效課堂;高三復習;學案教學
隨著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學案教學越來越受到學校、老師
的重視。學案教學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推行學案教學的宗旨是徹底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教師辛苦“灌輸”、學生無奈“被動接受”轉變為教師智慧“引導”、學生愉快“自主探究”,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案的使用并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三生物一輪復習中學案使用過程的思考和改進。
一、原學案編寫模式
進入2011年高考一輪復習,本備課組確定一輪復習的編寫模式,包括四個環節:考綱要求及分析、教材關、考點關、鞏固練習。
教材關的處理就是教材挖空,要求學生課前完成,上課對答案。
考點關是包含規律總結、典例分析和變式訓練。規律總結就是把該考點的知識規律給學生總結出來,用文字、表格或概念圖形式展示出來。學生根據知識點分析例題,掌握知識的運用,通過變式練習提高變通能力。
鞏固練習要求學生課后完成,是課外習題的補充。
二、原學案教學的困惑與反思
此模式有其優點,就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但實踐中問題不斷地表現出來:
第一,利用該模式的學案上課,就是教師羅列一遍知識點,然后學生做題,老師講解,節節課都成了習題評講課。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
第二,名為學案教學,跟以往的教學不同的只是學生手里多了一個紙質材料,教師可以把課堂用到的典型例題放到學案中,減少對多媒體的依賴,也方便學生閱讀。完全沒有體現學案導學功能。
第三,學生復習中根本不用閱讀教材,拿著學案就可以做題,學案成了他們主要的學習資料和載體,這與考綱要求以教材為本是相違背的。
第四,鞏固練習題目過多,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
簡言之,學案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是教師啟發、講解、指導學生學習的工具與方案。是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在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感知新知識、感受新體驗,放手讓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思考、解答;讓學生概括結論或規律;讓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學生自主建構與知識結構相對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過程就是把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學案教學的實質內涵是培養學生自學探究能力。學案的最大作用是它的導學作用,而不是習題的補充。學生拿著學案,即使老師不在,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節課學習什么知識,在哪里學,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一目了然。通俗地講,學案可以比喻為導演(老師)手中的劇本,演員(學生)拿著劇本就知道自己演什么,怎么演,什么時候演。
由此可見,反思我們原有的學案教學是虛有其名。我們的學案缺乏導學功能,教師代勞過多,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
三、新學案確立的原則
在對學案的功能重新定位后,確立了一輪復習學案編寫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
1.課時化原則
分課時設計學案內容,一堂課一個學案。學案只限于課堂使用,課外不用學案,以避免學案給學生帶來額外負擔。
2.過程化原則
一份學案就是一份學習過程方案,讓學生知道先學什么,后學什么,先完成什么任務,再完成什么任務。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
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新學案在設計上更注重了學習主體的過程化學習,將教師代勞的知識規律總結,設計為探究過程步驟,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在與同伴的討論中,自主歸納規律。
3.方法化原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也就是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知識盲”,而是“方法盲”。所以,從長遠來說,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適應將來生存的需要;從短期來看,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在學校學習中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更快更輕松的學習,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才能輕松、愉快、高效的完成任務。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極具重要性。一份學案應該就是一份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一個知識點或規律的獲得,利用哪些參考素材,教材哪一頁,輔導書哪一頁;是獨自閱讀完成,還是小組討論完成;是用概念圖還是表格形式表示等給出具體的要求。
4.教材為本原則
目前很多學生忽視課本知識,為了做題而做題,導致考試答題脫離教材,結論性語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識記憶不準確,丟失自己應得而未得的分數。夯實基礎,關鍵在教材。為了糾正學生這種本末倒置的學習方法,學案必須有以通過閱讀教材才能完成學習的導向。問題的設計源于教材,答案在教材內,向學生傳遞一個信號:教材很重要。
四、新學案改進后的變化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把原有學案的四個環節調整為考綱要求、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三個大環節,核心是學習過程。
新模式與舊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變化:
(一)學習過程任務化
根據每一節課的學習目標與知識內容不同,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取消教師代勞的知識規律總結,把任務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對每個任務的完成給予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如,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節復習中,設計了以下任務(摘選):
任務一:理清遺傳規律的基本概念的關系
學習步驟:
1.閱讀《名師一號》中的考點1,理解每個概念的含義。你不能理解的概念寫下在下面。
2.嘗試利用概念圖表示以下概念之間的關系。先自己畫,然后和周圍同學對比、討論并修改。
基因、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純合子、雜合子、性狀、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表現型
任務二:雜交、自交、測交、正交與反交的區別與應用
學習步驟:
1.參考《名師一號》考點1中的知識,完成下面的表格
■
2.檢測練習
《名師一號》例析1
3.總結
解決以下遺傳問題有哪些方法:
(1)鑒定植物是否為純種
(2)鑒定動物是否為純種
(3)區分顯隱性
(4)提高品種純合度
(5)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生的配子類型(或基因型)
(6)判斷細胞核遺傳還是細胞質遺傳
任務三:如何判斷顯隱性
學習步驟:
1.范例1豌豆種子的形狀是由一對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下表是有關豌豆種子形狀的三組雜交試驗結果。從表中第_____個組合的試驗可以推知,顯性性狀是______。
2.總結判斷方法,將你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任務四:雜合體Aa連續自交,后代中雜合子和純合子的比例變化
1.請寫出Aa連續自交3代的遺傳圖解,統計每次自交后代的雜合子和純合子比例
2.一對相對性狀的雜合體Aa連續自交
任務五:基因分離定律——總結規律
先默記孟德爾第一定律——分離定律,然后嘗試在下面默寫。
(二)教材關處理靈活化
原來的教材關就是教材挖空,出發點是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基礎知識。但實踐中常見問題是挖空太多太濫,學生覺得枯燥,學案的導學效果也不明顯,也不利于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針對這些不足,調整為兩個學習任務:構建概念圖和關鍵詞默寫。如上述任務一和任務五。
概念圖構建與默寫,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提高,希望通過此方式,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結構的能力,重視生物基本概念核心詞的記憶與規范書。
(三)課堂教學模式的規范化
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分發學案。學案當堂分發給學生。
第二,教師引課。說明學習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考綱要求。交代本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和時間要求,如:是自主學習,還是小組合作學習。
第三,過程學習。是學生根據學案的任務指導,通過閱讀教材,參考教輔資料,獨立或分組討論等方法完成教師預設的學習任務。將過教材基礎知識梳理、例題分析、課堂檢測、關鍵詞默寫等融合在過程學習的任務中。
第四,反思小結。下課前幾分鐘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反思小結,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小結時,可由學習小組進行簡單的交流,回顧學習目標,檢查目標是否達到,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從而進一步完善學習效果。
五、改進后引發的思考
過程任務式的學案教學,實現了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做到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也從辛苦的重復講授中解放出來。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和釋疑者,充分體現了學案的導學功能。但在嘗試實踐中,也不斷地發現了新問題,主要是下面兩個:
1.時間不夠
新模式的課堂教學學生活動自主學習時間多,之前一節完成的內容,現在要用兩到3個課時才能學完,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問題是出在教師講太多。學生自學完后,教師還是不放心,對學案內容的每個問題都將一遍,這樣時間肯定不夠。
分析原因是教師在觀念上接受,但行動跟不上。不信任學生的舊習慣未改變,不敢放手給學生去學,總擔心不講的話學生不知道。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是教師做到精講少講,對易錯點、難點精講,學生都懂的就不講。核心問題精講,思路方法精講,疑點、難點精講。“三個不講”,即學生掌握了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做到時間有效——把握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獲取新知。哪些是該講的,哪些是不用講的,就是進一步重點思考的問題。
2.學生不適應
改變上課模式,教師需要適應過程,學生也需要。實行初期,發現學生在只根據任務要求閱讀教材和教輔資料,對問題不作回答,學案是空白的。了解原因,是怕寫錯了,等到教師說答案時再寫。問題是學習一直以來習慣了聽講,教師講什么記什么,教師講得就是標準答案。發現這樣有違學案設計的初衷。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呢?這也是值得教師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調整后的學案就是一份學習方案,里面沒有現成的知識。學生根據學案的任務,利用教材與教輔資料進行學習,教材和教輔資料定位為學習參考資料與工具。
總之,學案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摒棄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現象,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使“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學案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雙贏”。學案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學習和學生的主動學習,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是提高了成熟教師的研究水平和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學案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實踐中,避免死搬硬套他人的成功模式。學案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時制宜。不同的學生素質、不同的學習內容,學案的使用也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學案教學。
參考文獻:
[1]白麗紅.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法”的實踐和反思.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10(6):95-96.
[2]張志峰.關于學案教學的幾點建議.中學教學參考,2010(12):126-127.
[3]賁新文.關于學案教學的再反思.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1):46-49.
[4]李欽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堂實施“學案教學”的體會.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