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自己親歷的同一教學內容但教學方式各異的不斷嘗試和反思,闡述了如何在新課程教學中不斷優化過程,培養生本意識,真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收獲、有發展、有實效,同時也讓教師在新課改中達到知行統一。
關鍵詞:同課異構;修改優化;反思;實效;生本意識
目前,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社會各界、家長、學生都非常關注。本學年,我擔任高二年級兩個班英語老師,并多次到兄弟學校高二年級聽課,不斷關注新課改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但實際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較嚴重。教材編寫體系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手段仍然沒多大變化。所以,只有不斷反思,才能讓教師在新課改中達到知行一致。
我在進行Module 6 Unit 4 The un的校公開課教學過程中,多易教案,不斷修改優化,同課異構,也正是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心中有學生,才能真正進行學生有收獲的、有發展、有實效的課堂教學。
在借高二(5)班上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the future?
2.Do you know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re are lots of children who are still struggling with starvation or war ?etc.而且整堂課都是邊講邊看邊練、讀讀做做,課堂容量也一般。
反思:
1.從問題的設計看:學生能直接回答yes和no的問題,都屬于淺表問題,有些屬于無效問題,甚至和本課關聯性不大。
2.串講串問的課堂,看似有問有答,但實質仍然是老師引導學生朝著自己設計的方向走,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剝奪了學生思考時間,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去體悟。
3.有問有答的課堂看似熱鬧,但沒有分歧和思考,缺乏學生思維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交流。
4.強調知識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能力、生活語用能力的培養。有時能力目標是通過實踐親歷現實生活,才能提高分析歸納能力,繼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到高二(6)班上課時,我把全班分成8組,每組確定一個任務,成員分工,上課時各組指定一個主發言人闡述學習成果。如:
1.What should you do 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2.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title ?
3.How to be a successful UN Goodwill Ambassador?
反思: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獲得所需而必須經歷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過程。我在教學設計中關注了學生思維活動過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但仔細想想,這個過程仍然存在缺陷:
1.我仍然站在老師的角度設計,較少考慮學生的想法。
2.問題設計目標偏大、深度過難、缺乏遞進性,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有一定距離(這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史地班,學生層次參差不齊)。
到高二(3)班(史政班,學生英語層次相對較好)正式舉行校公開課教學前,我先給學生準備了一些相關資料,其中包括有效信息,也有無效信息,要求學生先自己閱讀并自行甄別。然后利用時間分組圍繞相關問題討論、集思廣益。這種方式使學生英語口語、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鍛煉,課堂效果顯著。
反思:
1.該教學過程關注了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體現了生活化的特性;
2.關注學生思維層次的遞進性;
3.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優化過程,培養生本意識,真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收獲、有發展、有實效,同時也讓教師在新課改中達到知行統一。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