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構成了學習力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學習力,要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學,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使學生能堅持學,引導學生掌握良好學習方法和態度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學。
關鍵詞:學習力;學習興趣;學習計劃;學習方法
學習力是我們生活在21世紀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抓實、抓好。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個人認為,主要應在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上下工夫。要重點通過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學,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使學生能堅持學,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學。
一、在提升學習動力上,要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學
具備學習的動力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基本前提。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努力鉆研,進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一些學生由于缺乏學習的興趣,一上課就提不起精神,平時也不愿把時間花在學習上,結果成績越來越差,于是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對學習失去信心,沒有興趣,進而構成惡性循環。作為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想辦法使學生愿意學習,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讓
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第一,要尊重學生,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善于傾聽學生的傾訴,常常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樣學生喜歡這個老師上的課,也才會愛上學習。
第二,要關愛學生,幫助學生不斷成長。要堅持嚴慈結合,嚴而有度,努力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偏心。要對學生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多關心照顧,幫助他們找回或樹立信心,鼓起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
第三,要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有效實現教學互動。要認真做好“三備”,要做到不把個人情緒帶進課堂,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有聲有色。
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我還通過總結和實施“目標導向—壓力催化—成就體驗”的三步法,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步,目標導向,就是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是什么,通過目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壓力催化,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壓力,并能主動地變壓力為動力;
第三步,成就體驗,就是學生在取得哪怕很小的成績時,甚至在學生自己都準備打退堂鼓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成績,并給予由衷的贊賞,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從而更加主動的學習。
二、在提升學習毅力上,要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使學生堅持學
頑強的學習毅力是學生取得學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習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過程,今天的努力,并不能在明天就得到回報。學生只有具備堅持坐冷板凳,注重練基本功的韌勁,學習成效才會逐漸顯現。一些學生也很想把學習成績提上去,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卻沒見到成績顯著提升,于是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剛剛培養起來的學習興趣也很快就被澆滅了。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自己的學習計劃不科學,學習目標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很難實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及時引導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要始終堅持差別性原則,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在知識層次和學習能力上的差別,不搞整齊劃一。要根據學生特點引導和幫助學習制訂出切合實際的近期、中期和遠期計劃。近期計劃就是學生近期該做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中期計劃是學生在完成近期目標的基礎上下一步該怎么做,應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遠期計劃則是學生在中期目標達到的基礎上,還要繼續做什么,以及最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三類計劃中,近期計劃的制訂最為關鍵,必須進一步細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但又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太高的話會造成學生剛開始還能堅持一陣子,但由于完不成目標而對計劃失去信心;太低的話會給學生造成過于容易的錯覺,起不到激勵作用。
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還需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學生永遠是制定自己學習計劃的主體,教師只起引導輔助作用,絕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學生容易產生責任推卸心理,認為計劃是老師給我定的,不是我自己主動定的,最后能不能完成無所謂。
第二,要及時給學生贊揚和鼓勵,使學生能堅持。學生在完成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置身事外,而應當不失時機地贊揚和鼓勵學生。給達到目標的學生予以贊揚,肯定他們的成績,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對未能完成目標的學生更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方法不對的完善方法,目標過高的調整目標,從而使他們不心焦、不氣餒,不輕言放棄。
三、在提升學習能力上,要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學
學習能力所關注的,不是學習到了什么東西,成績提高了多少,而是能否用好的方法和技巧去學習。在現實中有這樣一類學生,往往整天都抱著書在學習,感覺學習很用功,可一考試就露餡,成績總不理想。還有一類學生,平日里把課余時間幾乎全花在學習之外的個人愛好上去了,給人感覺學習很不認真,但成績又總體上還不錯。為什么出現這種反差?主要原因就在于這兩類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學習能力的高低與學習成績的好壞是正相關的關系。作為一個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去學。
好的學習方法有很多,有人還專門作了總結,值得我們去嘗試。但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不論是哪一門學科,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現在一些學生學習成績提不上去,往往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有很大的關系。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再加上班上學生人數多,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在課前預習中發現問題,并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對確實不能解決的,要通過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提問,使自己真正理解知識。而通過課后的及時復習,又可以對掌握的知識進一步鞏固。有些學生反映,感覺上課時已經聽懂了,可隔一段時間后,還是什么都不知道。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原因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上。不預習,就把握不住重點難點;不復習,就容易造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最后什么也沒留下。
相對于學習方法而言,學習習慣對于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樣重要。一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知道怎樣學習才學得好、記得牢,但就是因為這些學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等、靠、要”思想嚴重,一遇到問題就停滯不前,只知道問老師、問同學,卻不愿意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面對存在上述這些不良學習習慣的學生,教師就要注意引導他們逐漸養成按計劃學習的習慣,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以及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外在的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拉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