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落實好共青團先進性教育,既是對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延伸,又可以提高青年團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引導其成長成才,更好地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高校;基層;團組織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的大學采用分校區辦學的模式也逐漸地增多,隨著分校區辦學的增多,共青團在團員中的覆蓋面就有些減弱,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成了當代高校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基層團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的形勢,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改變過去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新的層面上不斷更新思路、研究變化、創新方法,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一、當前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青年團員對共青團工作認識不清
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已經普遍是團員了,但是在初中、高中的時候,他們對共青團組織認識不深。團員不能認識到自己是優秀學生的代表,而僅僅認為自己是一名普通群眾。在日常的言行上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一些團員干部也出現了素質不高、學習成績不佳、作用發揮不好的情況,很難讓普通學生從他們的身上看到團員先進性意識的體現。
2.團工作的覆蓋面窄
基層團組織是共青團工作的第一陣線,然而在高校中,共青團的工作并不能覆蓋到每一位團員,這也與高校輔導員有關,由于高校擴招,每所高校中的學生人數都很多,以至于每位輔導員要顧及一個學院上千人的輔導工作,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就會有涉及不到的地方,使高校基層學生團組織建設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
3.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總體上積極、健康、向上,但由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國內外復雜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又存在著復雜性、差異性等特點。
二、基層團組織在共青團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共青團的工作中,基層團組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團工作中處于重要的位置。所以,怎樣發揮基層團組織的作用在團的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基層學生團組織,是共青團在學校的最基層組織,共青團作為先鋒組織的領導力和戰斗力,首先就表現在基層團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上。所以,基層團組織工作是否堅強有力,能否充分發揮與黨看齊、向黨靠攏、促進黨建的作用,就成為團工作在高校工作優劣、成敗的關鍵。
三、擴大共青團組織在廣大團員中的覆蓋面
為探索怎樣擴大基層團組織并擴大共青團工作在團員中的覆蓋面,并切實地把共青團工作覆蓋到每位團員,我們在本學院展開了試行活動,即在公寓中按樓層建立團支部,以此來達到共青團工作的廣覆蓋,達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1.樓層團支部的組建
為了解決共青團組織的覆蓋面不廣的問題,我們在學院中試行了一種新的團員管理模式,即樓層團支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針對分校區、管理不方便的問題而展開的。并且在樓層團支部建立以后,鍛煉了同學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
樓層團支部的模式是縱橫交錯的,即:縱向實施團總支、學生會各部門直接管理模式;橫向實施樓層團支部,以宿舍團小組為單位,在樓層中設立團支部書記、團支部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以及各部委員等職務的團支部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樓層團支部的作用
樓層團支部在基層團組織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樓層團支部建立的初期,各個同學都還處在懵懂的階段,所以只是在輔導員的指導下進行一些體育活動,在舉辦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樓層團支部已經打破了以往班級團支部的框架,使同一層樓的同學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一次體育活動的舉辦為剛建立的樓層團支部起了一個良好的開頭。
3.樓層團支部的不足與完善
樓層團支部的建立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問題是關系到樓層團支部是否能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首先,校區的變化、宿舍的變化使得樓層團支部不能持續地存在。樓層團支部的建設是針對新生的一個自我管理的方案,但是對于這一些新生到了下一年就會換一個校區進行學習,并且宿舍、樓層全部更換,這就給樓層團支部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了樓層團支部要探索、學習的一個重要步驟。根據樓層團支部的試行,我也認為共青團工作要擴大覆蓋面就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共青團管理工作。
總之,基層團組織的建設是高校共青團工作中出現的新的挑戰,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一個新課題,值得更多的人投身于此項研究中,以取得新的成果,指導實際工作。同時,我們也要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完善、擴大基層團組織在廣大團員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瀟.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先進性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6).
[2]馬陶陶.淺談基層團組織思想政治工作方法[J].中國集體經濟,2010(5).
[3]韓俊卿.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探析[J].立德樹人:內蒙古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06:175-
179.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工業大學理
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