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而其最終達成的關鍵則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文明修養和職業技能的一代新型農民的出現。因此,反思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就顯得重要而且必要。
一、農村基礎教育中,“留守的童年,無盡的遙望”問題嚴重
早在2010年全國心系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發布《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報告》分析:45.1%的留守兒童感到心理孤獨,33%的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據統計:2011年全國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平均4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14周歲以下的農村兒童約有4000萬。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學習成績偏差;②行為習慣不良;③性格明顯缺陷;④心理障礙凸現;⑤價值觀念扭曲;⑥安全隱患嚴重。
二、農村基礎教育的差距
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造成了農村的教育質量遠遠落后于城市,有一部分農村孩子的家長為了追求教育的高質量,他們不惜花費更多的錢把子女送到城市中學就讀,加重了他們的負擔。而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如:免除農業稅,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和“兩免一補”等都是為了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而且也切實達到了這個目的。因為家長明白,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讀書也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那他們的命運靠什么改變?
三、農村教育格式化下的格式化學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農村格式化教育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以后的道路仍在人們的議論中格式化發展。不知道是誰,把學生變成了學校的工具、老師的工具、家長的工具,他們的唯一的產成品就是分數,我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趕進一條小胡同,看他們在里面苦苦掙扎。什么原因?是教師不敢擔當起責任,并且有充足的理由推卸此責任,是學校,是家庭,還是社會?無論是誰,都是我們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就是解決“三農”問題,在農民心中已經把子女受教育情況,作為家庭頭等大事,但他們有一些無奈,有些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中國,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深層次的教育改革,不只是簡單的口號,稍有不慎,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作為農村教師,應因地制宜地創新教育模式,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能力,讓僅有的農村家庭看到孩子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希望,看到未來的希望!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經濟開發區許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