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國前黨對新聞自由的說法與做法

2012-04-29 00:00:00孫旭培
炎黃春秋 2012年8期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間的28年里,民主自由始終是黨最響亮的口號之一。中國共產黨對于新聞自由的態度,與第二國際的做法不同,與共產國際的做法相同。20世紀40年代黨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毛澤東的有關論述甚多。1942年2月,在《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一文中,他批判國民黨“言論不自由”,“黨禁不開放”,要求國民黨政府“開放黨禁,扶植輿論”。1943年要求“誠意實行真正民主憲政,廢除‘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法西斯獨裁政治”,“開放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1945年在七大政治報告中,他說:“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這幾項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他要求“取消一切鎮壓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等項自由的反動法令,使人民獲得充分的自由權利。”1945年9月,路透社駐重慶記者甘貝爾書面提的第十個問題是,中共對“自由民主的中國”的概念及界說為何?毛澤東做了如下回答:“自由民主的中國”將是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并向選舉它們的人民負責。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以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

中共在重慶辦的黨報《新華日報》和在延安辦的黨報《解放日報》,對于民主、自由的宣傳更是不遺余力。

(一)對《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宣傳民主、自由的內容分析

《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分別作為國統區和解放區公開發行的中共中央機關報,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為重要的兩份報紙。在20世紀40年代兩報發表了大量的言論。這些言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宣揚民主與自由。

為了準確地說明兩報20世紀40年代言論的特點,筆者和自己的研究生董柳,曾選取從1940年1月5日(《新華日報》發表《論冬季出擊的勝利》)至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報》停刊這段時間,兩報的關于民主和自由的言論進行量化研究。本文所指的言論包括兩報在40年代發表的社論、短評、時評以及附在評論后的詩歌(如《新華日報》1941年7月9日附在《隧道慘案善后問題》后的詩歌《快給我們呼吸自由》;1943年7月4日附在評論《真實的民主戰士》后的詩歌《為了人類》)。

這項研究對1940至1947年有關民主自由,以及涉及民主自由言論的文章進行了統計。

1944年、1945年,也就是在抗戰后期,兩報的民主自由言論最活躍,尤其是《新華日報》,民主自由言論的總篇數分別為31篇和22篇。從表二可以看出,兩報在40年代均有涉及民主和自由的言論,其中有關民主的最多,高達63篇,而又以《新華日報》為甚,為53篇。關涉自由的言論達23篇,也是《新華日報》最多。既論述民主又論述自由的言論總計有16篇,仍以《新華日報》居首。原因在于《解放日報》言論的重點是宣傳黨的路線以及怎樣建設解放區,雖然也有關于民主自由方面的言論,但從數量上來說,遠少于《新華日報》。

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歷史的先聲》,把《新華日報》和《解放日報》上的關于自由民主的社評以及其他文章等編輯在一起。這本書上的文章都是由共產黨人或共產黨的同情者撰寫的。看看那些文章的標題就知道其主要觀點了:《中國人民早就有實行民主政治的準備》《不能因國民程度不高而拒絕民主》《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實行民選嗎?》《中國共產黨不是蘇聯那樣的共產黨,不會模仿蘇聯的社會和政治制度——1944年毛澤東與福爾曼的談話》《一黨專政反民主,共產黨絕不搞一黨專政》(劉少奇)、《政黨本身不是權力機關,不能凌駕于群眾和政府之上》(徐特立)。從這些文章上,讀者不難看出,共產黨的民主觀念與國際上通行的民主觀念并沒有什么區別。

(二)對40年代兩報民主和自由言論的內容分類

1.爭民主主要是爭政治民主

在兩報的民主、自由的言論中,爭取什么樣的民主所占的比例最大。關于爭取什么樣的民主,大致有三種,一是爭取經濟民主,二是爭取民主權利,三是爭取實現政治民主。其中,爭取政治民主的言論占大多數。

爭取政治民主主要是要求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法西斯統治,結束訓政,實行憲政,組建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召開新政協會議,組建民主聯合政府等。1944年6月12日毛澤東在答中外記者團時說:“中國的缺點就是缺乏民主,應在所有領域貫徹民主。”“為了打倒共同敵人以及為了建立一個很好的和平的國內關系,及一個很好的和平的國際關系,我們所希望于國民政府、國民黨及一切黨派的,就是從各方面實行民主。”《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評論稱結束一黨治國才有民主可言,開頭即指出,“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于結束一黨治國”,最后,“結束黨治,不會使國民黨削弱,只會使它加強起來”。《新華日報》1945年9月27日的社論,則呼吁要“毫無保留條件地還政于民”,“把人民的權利交給人民”,并稱這才是“民主的正軌”。針對1946年全國范圍內的自然災害,《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社論直接以“一黨獨裁,遍地是災”為題,“老實說,國民黨內反動派的內戰及維持一黨專政的政策是建立在制造饑餓和災荒上的,所以這些救災的治本辦法,只有國民黨確定的和各黨派一道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時,才能完滿解決”。

爭取經濟民主以1944年12月26日《新華日報》發表的社論《經濟界需要民主》,和1945年2月8日《新華日報》的評論《中國工業化與民主是不可分開的》為代表。爭取民主權利的評論也很多,《解放日報》評論明確指出,“對于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邊區過去早已注意保護,今后仍當循此前進”。

2.強調言論出版自由的基礎地位

在40年代兩報的有關自由的評論中,論說自由的文章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人身自由、讀書自由、學術自由、思想自由、人民自由、國家自由等。其中,涉及最多的是爭取言論出版自由,而在評論言論自由時,民主與言論自由的關系論述最多。這是因為言論自由是“第一自由”,是民主運行的基礎性條件。出版自由則是言論自由的延伸。而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又構成了新聞自由(從清末以降,出版自由從內容上都包含報刊自由、新聞自由,到1944年出現新聞自由一詞)。《新華日報》刊登題為《新聞自由——民主的基礎》的評論,說“言論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是民主還是獨裁就看有無言論自由”;該報還刊登《出版業的危機》一文,指出以出版自由繁榮出版業是解除精神匱乏的不二法門。

每年的“九一”記者節前夕是各媒體為言論出版自由造勢最活躍的時候。重慶社會的大氣候就是爭民主,要求國民黨結束一黨統治組建民主聯合政府。而對于新聞界來說,爭民主的前提就是要爭言論出版自由,這是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記者節前幾天,有幾家報紙就有意刊登言論自由的文章,為記者節造勢。1944年8月31日《新華日報》發表社論引用邱吉爾的話說,講言論自由時“提出一大堆批評不得的人和事,結果在事實上等于取消言論自由。”社論還提出了判斷是否有民主的三個最低標準,第一個標準就是“是不是人民有了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選舉等權利和身體的自由。”次日,《新華日報》又發表了短評《記者節的真意義》再次闡明了言論自由。1945年記者節時,新華日報刊發時評《為筆的解放而斗爭》,揭示了新聞檢查制度對言論出版自由的戕害。

3.對當時社會上有關民主自由錯誤思想的批判

兩報對民主自由的追求是在批判當時社會上有關民主自由錯誤思想的同時進行的。

當時社會上有關自由的錯誤認識主要有:(1)認為自由在當時的中國萬萬不能實行。《和平日報》1946年1月17日的社論即宣揚這種觀點,《新華日報》在次日即發文《實現自由是“不切實際”嗎?》否定了在中國不能實現自由的觀點。在《論學術自由》中,莊沙音對學術自由是洪水猛獸的觀點給予了批駁。(2)不從正面而從側面反對,借自由不是絕對的來最終否定自由。對這一問題,潘梓年發表《學術思想的自由問題》,從學術思想自由的角度反擊了這種抽象肯定、具體否定自由的做法。(3)認為民主可以等人家給予,認為一國的民主可以由國際條件來決定的觀點。《新華日報》的社論反駁了這一類觀點,認為“……他們就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以明確和堅決的精神,根據民主原則來參與國事,來掌握中國的命運;這樣一個民主的新中國就一定要實現”。

延安整風時期黨報理論的形成

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基本上是按照列寧的要求和共產國際的規定行事的。共產國際為各成員黨規定了十分嚴格的黨報體制。“黨掌握的各種機關報刊,都必須由確實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的共產黨人來主持”,“一切定期和不定期的報刊、一切出版機構都應該完全服從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在各級黨組織內實行像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因而黨內只有鐵的紀律,而沒有言論自由。

中國共產黨的黨報體制是通過延安整風運動形成的。整風運動之后,首先是一種新的新聞宣傳理論體系誕生了,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體系。

(一)延安整風時期黨的宣傳工作基本情況

1942年3月11日,毛澤東說要通過改造黨報來改造黨,發出了全黨整風的信息。應該承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毛澤東發起和組織的這次整風的真正意圖。包括博古在內的黨的高級新聞工作領導者也沒有真正領悟到毛澤東通過改造黨報來改造黨的精神所在。

作為革命的領導人,毛澤東需要的是一支可以利用的筆桿子隊伍,一支聽話的宣傳隊伍,而不是書生們辦的同仁報。毛澤東需要通過報紙來指導實際工作,可他發現他的一些指示并沒有在《解放日報》上得到特別的突顯。毛澤東指出:“利用解放日報,應當是各機關經常的業務之一,經過報紙把一個部門的經驗傳播出去,就可以推動其他部門的改造。”

可是,從1941年、1942年《解放日報》的版面上安排的內容看,很容易看出當時黨報上宣傳國際的東西占了相當的比重,而對于根據地的內容報道量相當少。而且,《解放日報》往往“孤立登載著中央的決議指示,領導同志的論文,而沒有加以發揮和闡明,對于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形經驗檢討則毫無反映”。例如,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典禮上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著名講演,標志著整風運動的開始。可是報紙第二天只在三版的右下角發了一個三欄題的簡訊。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用陸定一的話說,是因為“抗戰以后,參加黨的新聞事業的知識分子,乃是來自舊社會的,他們之中,也就有人帶來了舊社會的一套思想意識和一套新聞學理論……這套思想意識,這套新聞學理論,是很糊涂的,不大老老實實的,甚至是很不老老實實的,也就是不大科學,甚至是很不科學的。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會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就無法把黨的新聞事業做好”。于是,在黨的領袖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對資產階級新聞學理論的斗爭,就此開始了。

(二)黨報理論的形成

延安整風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新聞理論作了一次較為系統的整合,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對黨所領導的新聞宣傳事業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頓,對一些書生辦報的思想、習慣、情調、作風作了一次深入的清算。

1.對于黨報理論問題研究進一步強化階級分析的方法

運用此方法的代表性的人物為張友漁。他在1946年發表的《讀報也是一門學問》中指出:“決沒有一個報紙是沒有一定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背景的,決沒有一個報紙是不作為階級斗爭的武器、政治斗爭的武器的。”因為“社會本身既是階級斗爭的社會,因而成為社會的一現象的新聞,也不能不是階級斗爭的一表現,故所謂新聞,不外是階級對立社會中的階級斗爭的武器,即壓迫階級,用新聞維持他的支配地位,被壓迫階級,用新聞反抗壓迫階級,還有同一階級,在分解過程中有時也用新聞互相攻擊。”延安整風運動將新聞傳媒看作是階級斗爭的工具這一重要的觀點,深深地扎進了黨報工作人員和黨的宣傳工作者頭腦中。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新聞事業

運用此法的代表性的人物為陸定一,他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表示,傳統的新聞學必須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因為在陸定一看來,“傳統的新聞學”都是不老實的,是唯心論的。因此陸定一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闡述了無產階級新聞學的一些基本的問題,也批判了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新聞學觀點。文章對新聞的真實性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他一方面肯定了資產階級新聞學必須具備的五要素,即時間、地點、人名、事實的過程與結果的觀點,但又指出這是不夠的,因為這五要素還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還必須把尊重事實與革命立場結合起來,密切聯系群眾、聯系實際,才能寫出真實的新聞。但根據這種理論,大量不符合革命利益需要的新聞就失去了見報資格。

3.開始有目的地、系統地建立自己的新聞學體系,即所謂無產階級的黨報理論體系

總括國內學者對于延安整風時期黨報理論的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延安時期的黨報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對黨報的功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黨報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傳者與組織者”。二是梳理了黨報的特性,即認為黨報具有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三是強調全黨辦報,認為“黨必須動員全黨來參加報紙工作”。如中央西北局《關于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中規定:“各分區黨委及縣委的宣傳部長均應擔任《解放日報》通訊員,并與報館取得直接聯系。”而《解放日報》在《本報創刊一千期》的社論中則明確表示:“我們的重要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黨辦報四個字。”全黨辦報更使得報紙就是黨報。四是堅持新聞為黨的實際斗爭服務,認為黨報要正確處理政治性與真實性的關系。客觀、公正地報道事物在無產階級新聞學中失去了尊嚴。讓事實服從立場,在歷史上多次產生過很嚴重的后果。

政治功利主義的新聞觀,通過陸定一和胡喬木的解釋,最早在延安《解放日報》體現出來。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在陸定一、胡喬木的領導下,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成了一份地地道道、名副其實的“黨報”。在版面安排上,《解放日報》徹底改變了“一國際(突出報道當時的蘇德戰爭和蘇聯紅軍抵抗入侵德軍的戰況完全符合讀者的愿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市”的慣例,而變為“一邊區,二解放區,三全國,四國際”的報道和版面安排的順序,將國際和國內新聞降至次要地位。對刊登國際新聞更是從嚴掌握,所有國際新聞,一律須重新編寫,嚴禁照登外電原文。

為了在組織上保障黨的觀念的加強,一方面要求用黨性的原則改造黨報的新聞工作人員,清理整頓黨報工作隊伍。另一方面還從制度的建立上下工夫,如《解放日報》在內部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1)編委會的每一個成員分工聯系一個黨政軍領導機關,使黨的觀念落實到實處;(2)建立審查稿件制度,規定重要社論、消息、通訊、文章由黨中央審定;(3)建立檢查報紙制度,實行領導人看大樣制度。

在報道內容上,《魯忠才長征記》(發表于1941年9月14日的《解放日報》)成為當時毛澤東稱贊和推薦的新聞報道的樣板。這個報道具體地記述了向縣城關區運鹽的經驗,包括牲口數,往返日期,沿途的各站概況,生活情況及問題,經驗教訓等。后來形成的傳統是,只要是宣傳黨的中心工作和一切為中心工作服務的事物,不管是否讀者感興趣的新聞,都是黨報的宣傳重點。從40年代《解放日報》刊登的陜甘寧邊區某地成立變工隊,到六七十年代北京市每年刊登各家入冬儲存大白菜,以及各省報催耕催種的報道,都是因為這個原因,總是上報紙的頭版,甚至頭條。而國際新聞再大,也成不了頭版頭條(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新聞除外)。

(三)《解放日報》改版的后果分析

1.《解放日報》改版使黨報與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拉開了很大距離

向全黨宣傳蘇聯共產黨的新聞理念,從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第二版刊登的一個專欄可見一斑,在這個專欄中刊登了“列寧論黨報”、“真理報介紹”、“聯共八次大會關于報紙的決議”等方面的內容,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觀點從沒有提到。實際上,延安整風確立的黨報理論遵循的是列寧、斯大林的新聞理念和主張,而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思想。從此,黨報與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拉開了很大距離。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會上鼓吹新聞自由,在本黨的報刊上也助長發表不同意見的自由。恩格斯指出新聞要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而不是一種置于兩者之外的獨立力量,但同時,恩格斯還強調要保證新聞的“形式上的獨立”,這樣新聞便具有一種抵制錯誤思想路線和思潮的能力,使之不至于成為某一權力集團為所欲為的工具。

延安整風前,《解放日報》的副刊還能刊登王實味的《野百合花》那樣的對延安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等級差別與官僚主義有所批評的雜文,但在整風和改版開始以后,王實味和他的雜文就受到猛烈的批判。接著以各種最終都不能成立的理由將王實味逮捕、關押,以致最終將他處決。這樣做,對報刊批評和革命隊伍中的言論自由造成巨大的威懾和壓制。

通過《解放日報》改版,新聞宣傳工作者和黨的領導人對于黨報的認識和理解,可以用如下的一句話來總括,即黨報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黨(實際上是指黨的最高領導)。比如,1942年8月8日,陸定一被任命為《解放日報》的總編輯。9月5日他在編委會上傳達毛澤東的批評意見,強調報紙對于政策問題的宣傳,必須經常向中央請示報告。他指示以后凡是重要新聞,小至消息,大至社論,必須與中央商量。不能鬧一字一句的獨立性。9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黨與黨報》指出:“報紙是黨的喉舌,是這一巨大集體的喉舌。在黨報工作的同志,只是整個黨組織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黨的意志辦事,一言一動、一字一句,都要顧到黨的影響。”這一方面的認識還可以從彭真于1947年在《改造我們的黨報》中看得更清楚:“報紙的每一句話,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是代表黨講話的,必須是能夠代表黨的。”“它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必須是對人民有用的和有利于人民的。”這種限制直到1956年的《人民日報》的改版才暫時有所改變。但1956年的改版后來由于毛澤東的批評而被中止。

2.《解放日報》改版讓毛澤東開始了通過黨報強化自己在黨內話語權的時代

《解放日報》在改版前對毛澤東個人活動的報道保持適度,這與當時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有關。從中共組織原則上講,毛澤東仍是政治局和書記處的一名成員,并不是名正言順的“總書記”,“多宣傳集體,少宣傳個人”的集體領導原則,毛澤東表面上至少也是贊同的。1942年2月,毛澤東整肅《解放日報》的行動正式開始,他親自調派陸定一進入《解放日報》社,在暫時維持報社領導班子的情況下,陸定一成了凌駕于博古之上、事實上的《解放日報》最高負責人。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致讀者》,宣布“從今天起,報紙的版面加以徹底的改革”,“要使《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至此,《解放日報》完全被納入毛澤東的直接控制之下,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也開始了。

從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在延安整風時期,中共的黨報理論就已基本形成。雖然后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黨報理論的討論有一些新的發展,但其基本內核在這一時期已經定型了。通過整風運動,傳統的由戈公振等中國新聞學理論的開拓者們逐漸摸索并發展出來的“新聞本位”的思想(包括李大釗早期的新聞學思想)被打進了冷宮,而黨報作為黨的組織的意識,或者說“政治本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高華的分析:信息等級制度的形成

高華對于毛澤東“新聞學”的分析值得一讀。他說:“毛澤東‘新聞學’最顯著的特征是將政治功利性視為新聞學的本質,而否認新聞具有超階級性屬性的觀點。”“盡管毛澤東一貫喜好閱讀政治傾向性較為中立的《大公報》《申報》等報刊,然而他始終將自己的閱讀偏好與出于政治功利而對中共新聞宣傳工作的要求劃分得一清二楚:毛要了解一切公開的和內幕的新聞,而中共一般干部和普通百姓只需知道黨要他們知道的那部分新聞。毛澤東的這種政治功利主義的新聞觀正是通過陸定一和胡喬木的解釋,最早在延安《解放日報》體現出來,它以五個核心原則為中心,包含了一系列互相聯系的概念”。這五個原則是:

一、“黨性第一”的原則。……黨報“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論文,每條通訊,每個消息……中都能貫徹黨的觀點,黨的見解”。舉凡一切評論、消息、照片都必須以是否符合黨的利益為標準而加以取舍和編排,并以黨的立場來判斷一切。

二、反對“虛假真實性”的原則。陸定一等提出一個有名的口號:“把尊重事實與革命立場結合起來”,雖然從字面上,陸定一也強調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然而這個“事實”必須置于“革命立場”的統帥之下。……

三、新聞的快慢必須以黨的利益為準則。……

四、運用報紙指導運動的原則。……

五、新聞保密和分層次閱讀的原則。抗戰前,《紅色中華》報和以后改名的《新中華報》便開始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一部分在報紙上發表,一部分編印《參考消息》,每天印五十至六十份,供中共中央各部門負責人閱讀。《解放日報》改刊后,正式出刊了供領導干部閱讀的《參考消息》,閱讀范圍較前有一些擴大。出版《參考消息》的指導思想在于進一步明確新聞保密和分層次閱讀的原則。……中低級黨員干部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不足以抗御國內外新聞報刊散布的“毒素”的侵襲,因此只有久經考驗的少數高級干部才有資格被告知某些重要的新聞消息,干部級別越高,閱讀限制就越小,由此逐級而遞減。至于一般普通老百姓,為了保證他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純潔性,就沒有必要讓他們知道黨報以外的其他消息了。

由此可見,“政治本位”下的讀者是分級別的,級別越高獲得的信息越多,普通老百姓獲得的信息最少;而“新聞本位”下的傳媒以獲得讀者越多越好。在一個獲得信息的地位都差別如此巨大的社會里,怎么可能實現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呢?

高華認為:“毛澤東與王明、博古一樣,師承的都是列寧一斯大林的新聞理論,只是毛澤東比王明、博古更加黨化、更加斯大林主義化,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過了斯大林。”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年的革命隊伍及其領導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中國人民是希望共產黨建立起新的政權以后會給他們帶來真正的民主、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否則,黨是不會用民主自由來號召和團結民眾的。一個講究政治倫理的政黨在今天必須繼續高舉民主自由的旗幟,扎扎實實地為建設民主自由的中國而努力。

(作者為河北大學比較新聞法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

(責任編輯 黃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黄色成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久久熟女AV|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内毛片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 91|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动漫| 色偷偷一区| 97在线免费| 热99精品视频|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jizz|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综合成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欧美日韩18| av在线手机播放|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性| 国产精品污视频| 夜夜操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正在播放|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lhav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久久综合激情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jizz|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级|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