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杜潤生老人虛歲一百。杜老有許多頭銜,其中一個頭銜是本刊顧問。但是,用他本人的話說,他只是農口的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意味著什么?7月18日,農村發展研究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賓館隆重舉行慶生會,同時授予杜老“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特別貢獻獎,授獎致敬詞回答了這個問題。特此摘錄,并表達本刊對杜老的敬意和祝福。】
追溯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歷程,無論是在文獻的叢林中檢索,還是在人們記憶的長河里回望,我們都看到有一個眾望所歸的名字——杜潤生,杜老。他被稱為“農村改革之父”,“農村改革的總參謀長”,“中國農村改革的策劃者、開發者、原創者”……然而,他自己說,他只是“農口的一個符號”!
這個“符號”,是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理論的符號——
30年來,“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對中國社會現實影響最大的原創性經濟理論,杜老以及他領導的團隊正是這一理論的貢獻者。杜老被公認是上世紀80年代制定中國農村改革政策最有影響的核心人物之一。從1982年起,身為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老,主持起草了關于農村工作的連續五個中央“一號文件”,他創造性地提出“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這一概念,對推動中國農村變革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這個“符號”,是為農民謀發展團隊的符號——
30年前,杜老是農口這個團隊的組織者、領導者;30年來,杜老始終是這個團隊的靈魂和象征。他象征著“愛人民就要愛農民”的情懷;象征著不同年齡、不同職級、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在為農民服務的大舞臺上優勢互補“出成果出人才”的追求;象征著面對以復雜性和多樣性為特征的中國農村情況,“尊重農民選擇”和“調查先行”的傳統;象征著樸實與清廉……
這個“符號”,是科學決策、尋找共識方法論的符號——
30年前,涉及幾百萬平方公里地域、涉及幾億人生存和發展方式的農村改革,其對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調整力度不可謂不大,其對中國基層社會結構、制度變革的創新力度也不可謂不大,其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傳統意識形態的沖擊力度更不可謂不大!然而,沒有血與火的碰撞,沒有殘酷斗爭和無情打擊的手法,甚至也沒有行政處罰的措施,使這石破天驚的變革在波瀾不驚中有條不紊推進的,是廣大農民的創造、是地方和基層黨組織的擔當與引導、是最高決策者的決心與明智,也是杜老團隊在穿針引線中提供的一系列充滿智慧的方法:研究問題“用歸納法不用或少用演繹法”;兩難選擇中“兩害取輕兩利取重”的比較法;“把大家講的東西集中起來”在“不同意見中找共識”的方法;先改革后承認,先個案后文件,“經驗先于理論”的方法;著名的“可以,可以,也可以”公式所體現的“分散決策”的方法;“在重大問題上對待不同意見,要爭取一致,但不強求一致”的“學會等待”的方法……等等,等等,杜老的方法論不僅活在農村改革的歷史中,而且至今活躍在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