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民主”的三個認識誤區

2012-04-29 00:00:00尹保云
炎黃春秋 2012年8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民主建設的任務已迫在眉睫。無論是政界、知識界還是社會公眾,關心民主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但總體看來,國內目前的認識還是初步的,尤其是在現代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形式”與“實質”、“共性”與“特色”等三個方面還存在很大的認識誤區。

一、現代民主的起源

關于現代民主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是歷史文化的觀點,它認為現代民主起源于西方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英國劍橋學派政治學家約翰—鄧恩認為,民主制度是古希臘人創造的,在中斷兩千多年之后又第二次來到世界,由美國人率先繼承起來。這派觀點還強調其他西方因素的作用,比如,中世紀憲政思想、中世紀自治城市的民主、基督教文化等等,從而把現代民主解釋為純粹西方歷史與文化傳統的產物。第二種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階級論觀點。馬克思受到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的影響,認為現代民主源于“市民社會”即城市資產階級社會,是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戰后,也有一些西方主流學者持這種觀點,比如巴林頓—摩爾就把資產階級看作是現代民主制度的載體。第三種是沖突論的觀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查爾斯—蒂利教授一生研究社會運動,他認為西歐現代的民主國家是國王、貴族以及各社會集團之間的相互斗爭運動的產物。

以上第一種是主流觀點,后兩種觀點雖有所不同,但也是從西歐自身歷史來揭示現代民主的起源。三種觀點都把現代民主解釋為西歐從傳統到現代的自身演化,是西方的特產。這種認識迄今仍統治著整個世界,從來沒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然而,這卻是一個片面的認識。

要搞清現代民主的起源,首先要理解現代化的性質。人類由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邁進,從一開始就不是某局部地區單獨進行的過程,而是一個世界性的運動。13世紀蒙古人人侵西歐、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系列的突發事件把當時世界各地的文明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全球各地區的文明在西歐交匯的格局。西歐開始在世界范圍里聚集“理性化因素”或日“現代性因素”。這些因素原來分散于世界各地。由于分散而力量微弱,不足以在各自的地區啟動現代化,而匯聚一起才能帶來人類社會大轉型。西方在構建現代文明的過程中,不僅吸收了來自伊斯蘭地區、中華帝國、印度地區、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等地的物質資源、科學、技術,也包括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中的理性因素。可以說,現代文明是在世界范圍內聚集以往各文明所積累的有益因素的基礎上孕育而成的。

同樣,作為現代文明最高體現的民主制度,也是在世界范圍聚集有用因素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是西歐本土因素與外來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最重要的外來因素恰恰是由中華文明提供的,即中國傳統的中央集權制、科層官僚制和文官考試制(科舉考試)。

西歐與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與制度上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拜占庭帝國(公元395—1453年)初期,13世紀蒙古人入侵西歐使雙方交流突然擴大。隨之,《馬可波羅游記》開始在歐洲流傳。從此時到18世紀中期的幾百年時問,是西方人崇拜中華文明的時期。尤其是在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二百多年期問,西歐人對中國的崇尚達到頂峰,甚至可能遠遠高于我們今天對美國的推崇。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泰斗伏爾泰(1694—1778年)是中國熱的后期代表。他在著作中有大量贊揚中華制度文明的言論。這還引起了孟德斯鳩(1689—1755年)對他的不滿和批評,孟德斯鳩是第一個嚴厲批評中國制度的啟蒙思想家。但推崇中國的思潮并沒到此結束,直到后來的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年)還在他的作品中不斷贊揚中國的文明。

西方推崇中華文明的時期,正值它的“絕對王權”(或稱“絕對主義”)運動時期。所謂“絕對王權運動”也就是為克服原來的封建主義分裂狀態而進行的中央集權化運動。這個運動一方面通過戰爭而形成現代民族國家的地理雛形,一方面形成以加強王權而削弱貴族為標志的中央集權趨勢。這是一個學習和借鑒中國的中央集權制的運動。英國1215年通過的大憲章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保障教會、領主、騎士以及市民的權利。這雖然是一次反集權行動,但現實中集權的需要卻始終是一個社會驅動力。從亨利七世1485年登基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的“都鐸王朝”時期,既是英國資本主義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其絕對主義的高峰。這個集權運動直到克倫威爾的“護國公”時期(1653—1658年),盡管克倫威爾代表貴族議會打敗了專權的查理一世并把后者送上斷頭臺,但他也是一個搞集權運動的獨裁者。法國在黎塞留(1585—1642年)宰相時期是其絕對主義的一個高潮,但此后中央集權運動可以說斷斷續續搞了至少二百年以上。德國的中央集權化運動開始得較晚,從1660年普魯士公國開始,一直搞到俾斯麥任宰相時期(1862—1890年)。

在迄今的民主研究文獻中,人們只研究民主和民權的發展,早期的如英國大憲章、1688年光榮革命,后期的如工人罷工、游行、爭取選舉權等斗爭,卻忘記了研究與這些運動緊密伴隨的中央集權化運動。然而,民主(民權)運動則始終是與中央集權化運動相伴隨的。二者此消彼長、交互運動,從而組成現代政治文明建構的完整歷史畫卷。

來自中國的中央集權制、科層官僚制、文官考試制(科舉考試)等要素就在這個過程中與西方原有的民主(民權)因素發生融合,并經歷變化和升華而嵌入現代民主制度之中。這一文明融合的進程難免出現激烈的沖突。因為,兩類因素不可能原樣地摻合在一起,它們不僅需要自身的變化和升華,而且還要找到一個有機的整合結構。法國大革命是這一沖突的集中表現。從中國引進的傳統集權方式和貴族特權引起以第三等級為代表的民眾反抗,而民眾的傳統式民主方式又導致集權體系崩潰,并進一步造成社會混亂和大眾暴政。羅伯斯庇爾曾在演講中大聲疾呼:民主不是民眾自己管理所有公共事務、不斷地集會游行、成千上萬的人民派別相互沖突的那種狀況,民主是受法律指導的并由代表來處理人民不能自己辦好的事情。羅伯斯庇爾這些話表達了一個重要的認識,即他認為“民主”應該是一種在法律指導下的代表制度。但是他沒有建立起這個制度,他自己也在“熱月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

具有羅伯斯庇爾這種認識的人在當時很多,比如法國著名的政治理論家西哀士,美國的眾多聯邦黨人。美國的聯邦黨主要存在于法國大革命到1815年之問,它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本框架。聯邦黨人一邊受到法國大革命的鼓舞而推崇自由民主,一邊警惕法國大革命的暴力與混亂。他們在設立美國民主制度時,除了強調民權的民主理想外,又突出了“法律”和“中央集權制”這兩個概念。這樣的思想也滲透在塞繆爾·亞當斯(1722—1803)、邦雅曼·貢斯當(1767—1803)等著名政治思想家的著作中。

現代民主最先在美國和英國成型。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公布了《廢奴宣言》,十多年之后英國的工人階級獲得了選舉權。這可以被看作現代民主成型的大致時間標志。西方因素與中國因素的匯合,經歷了從英國大憲章到美國南北戰爭的幾百年的民主(民權)與中央集權的無數次沖突與協調,終于在美國和英國最先完成結晶,即“憲政民主”或“代議制民主”。自此,“民主”一詞也常被用來指一種制度即憲政體制,而不只是用來指民權的方面。

上述歷史過程說明,現代民主制度是西方傳統的“民主”與中國傳統的“集權”兩個系列的因素相互結合的產物。它不是沉睡了兩千年的古希臘城邦民主的蘇醒,也不是中世紀城市民主的直接發展。古希臘人常被認為是不懂政治的,他們的城邦民主制的結局也是很糟糕的。中世紀自治城市的民主也是同樣,它僅是歐洲封建主義的附屬物,并在后來與自治城市一起衰落。這些直接民主屬于“原始民主”,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比如在滿清八旗、在一些幫會團伙里,都能找到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形式的存在。當然,古希臘民主和中世紀自治城市民主發展得更加高級,所以能夠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構成要素。同樣,中國的集權官僚制在傳統各集權制(如羅馬帝國與中世紀教會系統的集權制等)中也是發展程度最高的,從而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構成要素。但無論是西方的民主因素還是中國的集權官僚制因素,均不能單獨地發展到現代的憲政制度。在單獨狀態下,它們只能是原始的、低級的,只能不斷地進行“興起一滅亡一再興起一再滅亡”的無休止的歷史循環。只有“民主”和“集權”的有機結合,才能構建現代政治文明。

馬克斯·韋伯很重視集權官僚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他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還對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和科舉考試大加贊揚。但馬克斯—韋伯不承認西方現代的集權官僚制是從中國引進的,而認為它是從羅馬帝國傳統中繼承的。他的這個觀點在二戰后被國際學術界否定。包括費正清在內的許多西方學者指出: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僅從中國引進了無數的科學和技術成果,也引進了集權官僚體制和文官考試制度。不過,這樣的論述多是零散的,也沒有與現代民主的形成聯系起來。

澄清對民主起源問題的認識有什么意義呢?這能夠使我們正確地認識現代民主的性質:它不是西方歷史文化單獨發展的產物,而是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結晶,因此它不是“西方民主”,而是世界性的。傳統文明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羅馬帝國文明等都是區域性的,它們的中心地帶只能影響其有限的周邊地區。而現代文明則由于是世界性的,它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強制性的傳播力量。只有全部吸收它,才有可能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甚至轉變成為世界中心,否則,就只能永遠處在世界的落后與邊緣位置。

二、民主的“形式”與“實質”

任何文明都是一套形式系統,它由一系列的原則、規定、程序、儀式等組成。原始部落文明、薩滿教文化、大型宗教、國家制度,等等,無論是低級還是高級,均是由形式所組成的,只是復雜程度不同而已。

同樣,憲政民主制度也是一套形式。其形式要素可分為兩半:一半屬于“民主”(民權方面)要素,如三權分立、選舉投票、政黨競爭、言論出版與結社自由、地方自治等等;另一半屬于“集權”(國家方面)要素,如中央集權、法律體系、科層官僚制、文官考試等等。這兩半要素在現實中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從而組成一個龐大的形式系統。現代社會中自由與權利的擴大、道德與文化的進步、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公平與正義的實現,等等,都來自于這個形式系統的運轉。沒有這個形式系統,一切目標都無從談起。因此,這個“形式”也就是“實質”。

國內對民主的認識至今沒有完全脫離教條主義框框的束縛。基本傾向與教科書哲學體系一致,即,抬高“物質”而貶低“精神”、抬高“實質”而貶低“形式”。這種哲學體系是在蘇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其基本思想來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

在民主問題上,馬克思受到黑格爾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理論的某些影響。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承認憲政民主的歷史進步性,認為民主就是“人民的自我規定”。但他的肯定到此為止,他的主要傾向則是否定憲政民主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直到馬克思去世的時候,雖說憲政民主的形式系統的結晶體已基本形成,但具體細節卻遠未完善,當時英國工人還沒有獲得選舉權。這樣,馬克思目睹的民主還是很初步的,有很多毛病和問題,他對之加以批評和否定也很正常。

其二,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歷史圖式有關。馬克思認為代議制民主將會很快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一起消亡,而人類社會將過渡到共產主義。在《哲學的貧困》《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共產主義原理》等著作中,他和恩格斯都把代議制民主看作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而加以否定。歸納起來,他們有關民主的論述貫穿了兩個思想:一是不斷地揭露代議制民主的“階級性”、“虛偽性”和“欺騙性”的本質,指出它僅僅是一種表面“形式”;一是通過巴黎公社的經驗來肯定無產階級民主,他們認為這種民主具有經濟平等和直接民主的特點,因此是實質性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他和恩格斯設想,未來的共產主義為實質民主提供了現實條件,因為到那時沒有國家、沒有警察和軍隊,只有“自由人聯合體”。

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后來為列寧和斯大林所繼承。在馬克思去世以后,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叫“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列寧一斯大林實踐的產物,也是馬克思的實質民主的思想的形式化。

“民主集中制”是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來的。它的思想來源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曾參與起草共產主義同盟的新章程,這個新章程規定了共產主義同盟的組織原則:同盟由支部、區部、總區部、中央委員會和代表大會構成,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執行權屬于中央委員會,各級委員會都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等。共產主義同盟的這些組織原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列寧繼承了,他稱之為“民主集中制”。1905年9月,列寧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耶拿代表大會》一文中說:“實行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一戰期間,列寧還在其他場合多次提到“民主集中制”,仍然是上面這句話的內容。從此以后,“民主集中制”成為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它又進一步擴大為俄國的國家行政機構的管理原則。這樣,馬克思的實質民主的思想,最終通過列寧的實踐而變成了一種政治制度。

但是,“十月革命”后俄國的政治制度并不符合建立者原來的期望。1918年在“十月革命”之后不久,馬克斯—韋伯在幾次講演中都尖銳地指出:“十月革命”建立的不是無產階級國家,也不是人民國家,而是一個典型的“官僚國家”。列寧也看到自己所創立的政治體制不僅沒有超越它一貫否定的資產階級民主,反而導致整個國家的嚴重官僚主義化。他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不斷地痛斥俄國的“官僚主義”,抱恨而終。

“民主集中制”這個口號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從列寧的話看,它既強調“集中”又強調“民主”,這與代議制民主的目標沒什么差別。但是,為什么它卻結出一個極端官僚主義的果實呢?原因很簡單: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僅僅是一個原則,它并沒有相應的復雜形式系統來支撐。上面轉述的共產主義同盟的新章程的內容說明,它沒有什么新內容,僅是從憲政民主的龐大形式系統中抽取了個別要素而已(一層一層地集權以及選舉和罷免黨內干部)。它在形式上是極其簡單化的。這樣簡單的形式,用來管理政黨組織尚且不行,用來管理一個國家就更成問題了。

由于去掉了憲政民主的復雜形式而變成空洞的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實踐難免導致朝著某種原始狀態倒退。實際上,馬克思的實質民主(直接民主、經濟平等)思想本身就是對原始狀態的向往。他過分地夸大了巴黎公社的價值,把它與共產主義聯系起來。然而巴黎公社僅是一種原始民主形態,是法國中世紀晚期以來城市中無數的“公社運動”中的一個。它的產生與馬克思的階級學說毫無關系,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激起了巴黎工人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什么階級斗爭的結果。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是短暫的而且混亂的。

假如巴黎公社不被鎮壓,仍憑它自由發展,那么,它的前途將會如何呢?可以預計,它搞得好也頂多是中世紀自治城市民主那樣的一種原始形態。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即走向寡頭政治。對于這個趨勢,羅伯特·米歇爾斯作了很深刻的揭示。米歇爾斯是列寧的同代人,并且是19世紀后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重要成員。他根據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在1911年寫了《寡頭政治的鐵律》一書,仔細地描述和分析了德國、俄國、美國等國家的工人組織和社會主義政黨,用大量事實指出:工人階級的各個組織與政黨,并非像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具有什么天然美德和好品質,它們與其他組織和政黨一樣,不可避免地要變成官僚化的、精英主義的、利己主義的寡頭政治的,這就是“寡頭政治的鐵律”。

這兩種情況都被列寧遇到了。“十月革命”之后,列寧先是根據馬克思的理論而廢除國家機器,讓工人階級領導工廠、組織生產和銷售,結果工人組織各自為政,或者盲目生產,或者自行定價,搞得全國進入原始狀態一般的混亂。作家高爾基立即在報紙上發文痛斥“列寧是一個化學家”,“正在用活人搞實驗”。面對這種局面,列寧又陷入另一個困境,他不得不恢復官僚管理體系,對全國采取軍警控制,并創立了高度集權化的“黨國”體制。而在他去世之后,斯大林推行的全面國有化不僅消滅了所有的私營企業,也把所有的新聞媒體變為黨與政府的下屬機構和喉舌,毫不費力地把俄國變成一個“極權主義”國家。

在蘇聯模式國家的意識形態宣傳中,“民主集中制”一直是從實質民主(直接民主、財產平等)方面來闡釋的。但由于丟掉了代議制民主的形式,對“實質”的追求也成了泡影。“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成了社會赤貧,而“人民民主”、“人民監督”、“人民做主”等政治目標也僅是口號而已。

歷史證明,丟掉民主的“形式”就不會有民主的“實質”。列寧的“民主集中制”試驗,結果是沒有“民主”而只有“集中”,國家管理不斷地邁向全面的官僚主義控制。蘇聯模式的政治體系很像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集權官僚制。它也的確是片面地發展了國家“集權”與“官僚制”的因素。而且,借助于政黨組織這個新的形式要素的加入,借助于現代交通、通訊等技術手段的幫助,它搞得更加極端。

三、民主的“共性”與“特色”

世界各國的民主都是不一樣的,西方各成熟民主國家之間也有很大差別,可謂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這并不意味著民主沒有共性,相反,共性比個性特色更加重要。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陷入另一個認識誤區。

現代民主有其“一般形式”(“抽象形式”)和“具體形式”。所謂一般形式,是指從各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抽取的共性特點,如三權分立、選舉投票、政黨競爭、言論出版與結社自由、地方與社會自治、法律體系、中央集權制,等等,這些是所有民主都必須具有的共性特點。所謂具體形式,是指這些共性特點在每個國家的具體表現或落實,亦即個性特色。比如三權分立,美國、韓國等總統制國家就比較明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基本是鼎立的,總統的權力也比較大。而英國、日本等內閣制國家,三權并不是鼎立的,議會的權力比較大,首相(總理)的權力則遠不能與美國的總統相比;再如選舉投票,國會議員選舉有小選區制(1個選區選1名議員)與中選區制(1個選區選2名議員)等區別,而總統選舉有的是選民直選,有的是由議會選舉,美國總統則是以一種類似直選但也很大不同的“選舉人團”方式產生;再如政黨競爭,有一大黨制(如日本自民黨時期)、兩黨制(如美國)、兩大黨制(如韓國)、多黨制(如德國)等不同的形態。總之,每個國家的民主的具體形式都是具有各自特色的。

自己特色的形成往往由政治精英們的博弈所決定。他們在選擇具體民主形式時,一方面從本國的歷史文化等國情出發,另一方面也加入了自己黨派的利益。由于有了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內閣制的樣板,后來的很多國家就經常發生是搞總統制還是搞內閣制的爭論。比如韓國在1948年建國之時,李承晚覺得自己能夠當上總統所以就主張搞總統制,而反對黨派領袖卻堅決主張內閣制。因為李承晚的勢力強大,所以最后選擇了總統制。同樣,國會議員的具體選舉方法也是政治精英們的博弈結果。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真正是由人民選擇的。人民的力量可以發動起來來推翻一個政府,但新政府的形式最終還是要由政治精英來選擇和決定。

然而,政治精英們并非可以隨心所欲,他們必須首先遵循民主“一般形式”的要求。他們可以選擇總統制,可以選擇內閣制,也可以把二者混在一起而搞成法國的那種“半總統制”,但前提是必須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英國和日本盡管首相權力較小,但也同樣貫穿了這個原則。并且,這兩個國家還有“女王”和“天皇”,雖無實際權力,卻形成另一個重要監督、制約力量,可以說是“四權分立”。國內有些學者批評美國的三權分立,其實,美國總統的集權程度很高。就像亨廷頓曾指出的:“英國只留下一個王冠,而美國卻保留一個國王。”

這就是說,在民主制度建設上搞自己特色的余地可以說很大,也可以說很小。“特色”這個口號無論喊不喊,都會有個性特色,即使想完全模仿別人也不可能。不過,從世界近現代史看,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在發展民主時不喊“特色”。

最早喊著要搞自己“特色”民主的是美國。美國在醞釀民主制度時遇上了法國大革命,它的血腥的多數暴政給美國人帶來心理陰影。美國人一邊傳播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一邊希望汲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試圖建設一個能夠防止法國大革命那種民眾暴政的民主制度。同時,美國政治家和思想家還不停地批評英國的憲政制度,因為這種制度維護了貴族特權而限制了普通民眾的自由權利。可見,美國在建設民主制度時力求搞自己的特色。當然,這里有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即,從法國大革命到19世紀中期屬于憲政民主的形式系統的結晶期,與英國、法國相比,美國并不落后,而且由于移民國家沒有舊社會結構等優越條件,美國的民主實際上領先于英國和法國。這樣,盡管美國不斷地喊著搞自己特色的民主制度,卻不意味著逃避學習先進。

當現代政治文明形成結晶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后來的國家如果再搞自己特色,就難免帶上抵制先進文明的色彩。世界上首先舉起這個“特色”大旗的是德國。德國雖然也是西歐國家,但其現代化起步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在17、18世紀,德國人一方面崇尚它的“西方”(英、法)的文明進步,甚至說法語和模仿法國宮廷生活方式成為時尚,另一方面,德國人的民族自卑情緒不斷增長,以至于德國人拒絕使用當時流行的“文明”一詞,因為這個詞代表現代化的工業、城市、政治和外交等等。德國人創造了“文化”一詞來代替“文明”。據考證,“文化”這個詞在西歐最早出現于1793年的德文詞典。德國人用它來概括自己的高級的東西,以表示對“文明”的蔑視。德國人發明的這種抵制現代化的詞語更替法,直到今天仍被很多國家所仿效。但這里卻包含著巨大危險:由于強調自己特色,德國的現代思想中融入了濃厚的浪漫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傳統。甚至連比較開明的思想家如黑格爾和馬克斯·韋伯對現代文明的理解也是有問題的,前者把“國家”強調在“市民社會”之上,后者過分強調官僚制的現代意義,都潛藏著貶低個人自由權利的味道。至于德國整個國家的人文精神,則一直是遠遠落后于英美的。它出了赫德、穆涉、費希特、尼采、海德格爾等這樣一大批反現代性的思想家,法西斯主義也是在這種落后的人文環境中孕育的。

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的德國特色無非是維護落后觀念和制度并大打折扣地引進先進文明而已。1871年俾斯麥倡導制定的德意志帝國憲法表面上稱為代議制,實際上違反了憲政民主的一般形式的要求,如,賦予皇帝和宰相以極大權力,各邦不平等,聯邦議會議長由宰相擔任,議員由君主任命,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后制定的魏瑪憲法雖然較充分地規定了代議制民主的形式,但卻加進了限制私有財產、限制經濟自由、規定國家干預經濟各項措施的內容。這些因素,為后來納粹黨的“國家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

德國畢竟是一個西歐國家,它的現代文明與英美差距并不很大。盡管如此,它的“特色”道路最后害了自己。在民族主義和自己編織的“文化”光環的蒙蔽下,德國缺乏自知之明,一直在挑戰現代文明的高峰,卻不斷遭受沉重的打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它總是在開始時跳得很高,結果卻敗得很慘。在二戰結束后,美英占領西德而對其動了大的“外科手術”,自由民主思想才在這里真正扎根。

同樣的例子還有日本。日本在1880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中建立憲政體制時,派使團到落后的德國去取經,結果,明治憲法成了1850年普魯士憲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綜合,天皇和貴族被賦予巨大權力和眾多特權,民眾自由雖說提倡卻受到各種限制。這樣,民主的一般形式在日本并沒得到落實,“共性”微弱而“特色”突出。直到1920年的普選,日本有投票資格的人占總人口不到5%。自由民主精神遲遲不能生根,社會矛盾不斷積累。就這樣,日本還以為自己發展出了新的文明,在取得“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之后更是忘乎所以,呼喊著要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不知高低地挑戰世界文明的高峰,結果在二戰后被美軍占領而動了“外科手術”。自由民主在日本的實質性進步也是在“外科手術”后才開始的。

拉丁美洲地區、東南亞、西亞等地區的眾多國家,絕大多數都在謀求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并呼喊這類口號。包括1970年代的韓國,樸正熙總統為了推行他的“維新體制”,多次發表“搞韓國式民主”、“不搞美式民主”一類觀點。樸正熙總統喊這個口號,是為了給自己采取措施控制住大學生運動而提供合法借口。其他國家喊這個口號,也各有自己的具體目的:有的是要尋找一條穩妥的政治變革道路,有的是出于維護自己的民族主義面子或文化尊嚴,有的是統治者把它作為維護現狀的借口,等等。

無論怎樣,“特色”民主的道路并不寬廣。由于憲政民主是從世界范圍積聚理性因素結晶而成,落后國家必須引進它的一般形式系統,否則,就只能處在落后狀態。印度的民主即使從獨立后算起也搞了六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搞好。原因是民主的一般形式要素沒有在印度很好落實。比如選舉,至今在印度廣大的落后農村和城市的某些角落,仍由鄉村地主和權貴們控制著投票,而村民和下人則由于在經濟上的依附地位,心甘情愿地把選票交給他們的主人辦理。其他形式比如三權分立、政黨競爭等也都在印度打了各種折扣。這些“特色”決定了印度民主的落后。不過,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搞的兩年一次的世界各國民主指數排名中,印度屬于“初步民主”,在近170個國家中排在第35~40位之間。

這說明印度在世界范圍看還屬比較好的,多數國家要比印度更加遠離民主的一般形式。

民主進程總是很緩慢的。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經濟落后而傳統文化力量強大,民主的一般形式難免被扭曲。但這不說明它們能夠走出另一條道路,而只說明它們的落后將是長久的,將長期受到不好的“特色”的困擾。新的社會矛盾與沖突會不斷地打破現有的平衡和穩定,最終搞不下去而陷入社會崩潰或國家分裂。自從蘇東解體之后,矛盾與沖突多發地是伊斯蘭教地區。這里的一些國家在搞“特色”民主過程中,一方面引進了憲政民主的部分形式,另一方面卻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傳統政治要素,尤其是宗教原則廣泛地滲透到憲法和法律之中。很多國家形成了一種混合政治體制,因而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彌漫的特權、壟斷與腐敗、巨大的貧富差距、日益升級的部族沖突、地區沖突,等等,或者轉化為內部屠殺和戰爭,或轉化為國際恐怖主義與對外侵略,從而招致西方國家的武力干涉。阿富汗、伊拉克等國,沒有像當年的德國、日本、蘇聯那樣高調地挑戰文明的高峰,卻同樣遭到被施行“外科手術”的命運。

以上展開的歷史畫卷說明,抵制現代民主的一般形式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黃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 成人国产|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在线播放91| 国产三区二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午夜爽爽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1色国产在线| 91免费观看视频| 婷婷激情五月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五月天福利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美女久久|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日本影院一区|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专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久久特级毛片| 在线亚洲小视频| 波多野一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第一成年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538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中文字幕va|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AV网站中文|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成人午夜天|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免费看美女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