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首先從地方感的相關概念入手,指出了其在旅游景區開發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之后以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為例,對其旅游資源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最后圍繞著地方感這一理論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開發構思。
關鍵詞:地方感;景區;旅游開發;畢昇故里
地方感從人的感知、態度、價值觀等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體驗和人與特定地方的情感聯結關系,是近十多年來游憩地理學和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熱點。它主要應用于旅游景觀設計、旅游形象策劃和旅游市場營銷等領域,對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本文則圍繞著地方感的相關理論,以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為例,提出了旅游景區開發相關構思。
一、地方感理論概述
(一)地方感的概念
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指個人和群體依靠體驗、記憶和依戀對地方產生的深厚的依附感①。它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較為深入的領域,尤其在地方的主導意義和地理體驗質量的探索等方面。Steele認為,地方感是人與地方相互作用的產物,是由地方產生的并由人賦予的一種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人創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張捷曾指出,地方概念是闡釋旅游地整體形象的重要工具,是旅游者對一個旅游地感知、感受、審美和判斷以及形成對旅游地整體印象的基礎,也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基礎②。
國外有許多案例探討了地方感在社區建設和城市規劃中的作用,認為地方認同強的居民更樂于參加社區經濟、社會、文化事務的決策;國內的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研究也涉及了旅游者對旅游環境的感知評價。
地方感即賦予某一地方特定的涵義,以至于地方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成了地方的一部分,游客一旦對某一特殊的地方產生依戀或依賴的感覺,他就會愿意為這一地方做出貢獻,并產生深深的依附感。對整個旅游業而言,最重要的地理基礎就是地方感。
(二)地方感在旅游景區開發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地方感是闡釋景區、游客與當地居民關聯機制的重要理論,對景區競爭力、景區開發與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游客會隨著對景區直接或間接的意象而產生出情感的依附作用,而這正是影響景區競爭力強弱的重要因素。
景區被認為是旅游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激勵游客旅行的主要因素,是旅游產品的核心。景區有特色活動的地點、場所,其最大的特點是吸引旅游者和當地居民來訪,并以此目的而經營。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景區的數量越來越多,景區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尤其是金融風暴來襲,國家拿出4萬億來擴大內需,各種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文本也如火如荼的問世。在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的過程中,各規劃專家必須要重視地方感的作用。
當地居民、游客與景區聯系得越緊密,對地方依附的程度就會越深,最后就會產生像“第二個家”一樣的特殊情感。這對景區的發展具有“功在其外,不為而為”的效應,并且這樣的情感越深,越容易產生擴散效應,成為景區發展的無形推動力,有助于景區依附感的形成。景區規劃專家在旅游開發的過程當中,若重視將地方感這一理念糅合進來的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游客對景區產生一種很強的依附感和認同感,最終可為景區爭取更多的回頭客,對景區的長遠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在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的過程中,地方感理論應始終貫穿其中,以此來指導景區的開發和經營,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二、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現狀探討
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座落在英山縣域腹地,地轄英山縣的草盤地鎮和陶河鄉,面積237平方公里。景區東臨桃花沖、西臨牛背脊骨山、南臨英太寨、北臨黃泥山,與周邊的吳家山、桃花沖等旅游景區遙相呼應。結合旅游區實際情況,可將景區按照地方感理論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天氣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以及人文活動等六大資源。
畢昇故里旅游風景區的山地、河谷、地貌、生物景觀等自然資源都是與鄰近地區存在一定雷同性,但其畢昇文化等人文旅游資源是獨有的,因此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的綜合旅游資源與吳家山、桃花沖相比,綜合競爭力占有一定優勢,具體分析見下表1所示。(本表采用10分評分制,各旅游地最后分值計算方法為:分值=∑第I單項分值×權重)
表1 畢昇風景區旅游資源競爭力比較分析表
綜上分析,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在人文資源、體驗深度等指標上占有相對優勢,可進入性和自然景觀方面與其他景區基本持平,其綜合競爭力指數最高,具有較大競爭優勢。
三、基于地方感理論的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開發構思
旅游景區是具有多重行為意義的空間,旅游景區的地方特性彰顯出景區的地方感,景區居民和游客對這種地點特性文化和景觀的差異性感知基礎上,通過人—人感知系統與人一地感知系統產生擴散誘導效應,進而不同的旅游區呈現出差異化的競爭力與競爭潛力。借助地方感這一理論特征,可對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開發進行相應合理的構思。
(一)合理進行定位,深化主題形象
1.合理進行定位
在開發推廣景區旅游產品之前,應對旅游資源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知識水平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體驗時間和介紹內容。從客源市場區域來看,近期應定位于畢昇故里旅游區周邊300公里的湖北、安徽兩省的一、二級城市。從旅游動機和出游目的看,近期的一級目標市場定位是文化尋根,包括當地的吳楚文化,畢昇文化,還有血緣尋根,當地的姓氏尋根歸族等;在這個一級目標市場定位下,二級目標市場定位是探險漂流體驗旅游,相對于其他地方的漂流項目,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的漂流將有四種不同類型,目前主打的是畢昇峽谷的漂流;中、遠期定位應逐步擴大到度假、公務、商務、會議、文化、科考、體育、生態及其它專項客源市場。
2.深化主題形象
在確定地方感的基礎上進行區域旅游形象定位是文脈在旅游開發中加以利用的常見方式。旅游景區主題的確定必須體現旅游地的特色,應根據主導客源市場的需求,突顯個性,通過細節強化主題。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開發有以“探險體驗”為主題的活動項目,如畢昇大峽谷漂流;有以“山水觀光休閑”為主題的活動項目,如畢昇湖休閑度假游;有以“文化尋根朝拜”為主題的活動項目,如畢昇故里尋根游;也有以“紅色革命紀念”為主題的活動項目,如陶家河紅軍革命根據地游覽等。所有一切定位鮮明的體驗主題項目,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游客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效應。
(二)挖掘地域特色,鼓勵社區參與
居民是景區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居民對景區發展的參與度、認可度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依附感是景區開發形成一定競爭力的核心關注點之一。關于地方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會影響,減少旅游者與居民間沖突,以獲得居民對旅游業的支持。旅游發展可能會導致旅游地交通阻塞、商店或其他場所人員擁擠、犯罪率提高,從而干擾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研究顯示,當居民感知旅游發展導致犯罪率升高等負面影響時,他們渴望更多游客前來旅游的愿望會因此減弱。因此,旅游景區在開發的過程當中,應盡量挖掘地域特色,鼓勵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共同打造良好的景區運營環境。
(三)策劃體驗項目,設計延伸產品
1.策劃體驗項目
地方感理論認為,就旅游個體而言,旅游體驗就是旅游者活動的主體內容,其滿意程度決定了旅游景區的質、感知和競爭力水平;而就旅游總體而言,每個旅游者旅游體驗的內容、時空特點和結構特性,是旅游行業規劃和管理的基本依據,景區高水平的游客體驗與感知度,會對潛在的游客產生誘導效應。旅游景區若想增強游客的共識和認同感,贏得更多的回頭客,就需要在體驗環境營造的基礎上,策劃相關娛樂項目,打造一系列參與性較高的體驗活動。
畢昇故里旅游區可舉辦一系列節慶活動,如以“畢昇文化在英山、畢昇文化屬于中國、畢昇文化也屬于全世界”為主題的中華首屆國際畢昇文化旅游節;以“尋找畢昇文化,搶救畢昇文化”為主題的中華世紀壇畢昇銅像揭彩儀式;以“畢昇故里,神仙飛渡,大別山叢林第一漂”為主題的湖北英山畢昇大峽谷叢林漂流節;以“讓畢昇文化為英山旅游做主”為主題的英山名人名流畢昇文化茶話會;以“風格獨特的鄉間藝術”為主題的湖北英山民俗表演藝術節等。通過一系列節慶活動的策劃,可獲得相當數量的回頭客。
2.設計延伸產品
景區還需根據自身特色開發設計相關的延伸產品,以此來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畢昇故里旅游區根據自身資源特色,可適當開發相應土特商品和旅游紀念品,讓游客在盡興玩樂的同時,留得一份難忘的記憶。如在旅游紀念品和工藝品方面,可設計系列蠶絲制品、大別根雕、纏花工藝品、明信片、卡通式泥活字、手工刺繡等;在土特產品方面,可開發綠茶、山野菜、獼猴桃、藥材等系列商品。
將地方感理論應用于旅游規劃,應建立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地規劃設計理念、方法與程序,并體現在規劃調查、研究、規劃設計等技術環節中。正因為有了地方感的文化因素,景觀才有了內涵,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才能得到提升,從而使其更具吸引力。無論是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價值發揮,還是旅游地的規劃與管理,或是旅游者旅游質量的提高,地方感研究都具有現實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注釋:
① [英]約翰斯頓等.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37.
② 張捷.區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人文地理,1997,12(3):20-24.
參考文獻:
[1] 吳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對鄉村社區地方感的影響分析——以北京三個鄉村社區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09(2).
[2] 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旅游學刊,2007(11).
[3] 李九全,王立.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區旅游競爭力探析.人文地理,2008(4).
[4] 唐文躍,張捷等.九寨溝自然觀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地理學報,2007(6).
[5] 譚夢昕,宋保平.基于ASEB柵格分析法的鄉村體驗式旅游開發——以西安湯峪鎮官上村農家樂為例.江西農業學報,2008.20(6):152-154.
[6] 中國·英山畢昇故里風景旅游區開發總體規劃(2008-2020).
(作者簡介:熊莎莎,(1985- )女,湖北荊州人,助教,武漢東湖學院(原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管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旅游與酒店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