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在全國文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特區,文藝工作者們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開展群眾文化服務,有效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本文試圖從中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形勢;文化活動;滿足需要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在2011年10月日于北京召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九個方面進行了闡述,(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2)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對推進文化改革作出新部署;(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5)創作生產更多的優秀作品;(6)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7)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8)加快培養造就文化人材隊伍;(9)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已經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方針,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在全國文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特區,文藝工作者們要面對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層次的百萬外來工群體,如何響應中央的文化強國號召,如何切實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需求,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開展文化服務,作為文化工作者有義務和有必要去深入了解。從以往的數據顯示,文化下基層的覆蓋率是30%左右,離讓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每年得到一次的文化服務的要求還很遠,在上千次的文化下基層活動中,在相同的地點是否有重復的人員得到文化服務的實惠,如果有這種可能,那么給30%的覆蓋率將被打個折扣。
另外,在所有下基層的文化節目內容,有多少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外來務工者可以接受并欣賞得了的?如果不能接受,那對廣大的文藝工作者用辛勤的汗水和滿腔熱情,加班加點排練,辛苦組織的活動(晚會)無疑也是一個打擊,通俗地說就是貨不對板,沒有起到真正的文化宣傳教育作用。而且由于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受過高等的文化教育背景,無法接受得了比較高雅一點的文藝節目,他們也許只是需要草根一點的娛樂性質的節目,以及實用性強一點的文化知識講座,假若我們千辛萬苦籌劃了一場高文藝節目(包括管弦樂隊、美聲獨唱、芭蕾舞等),很是讓人耳目一新,但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來說,效果就不是很好,假若我們組織一場文化講座,面對的是外來務工人員,請來的是國家級別的院士,講國際大環境的經濟形勢,這本來是好事,但對于處在溫飽基本解決階段的農民工來說,聽起來是天馬行空的故事片一樣。為此,我認為一切活動要聯系實際,必須是圍繞現階段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構成結構情況來有針對性的開展組織送文化下鄉活動,才不至于流于形式,窮于應付。
一、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活躍外來務工文化生活務必切合外來務工人員具體的結構狀況,了解他們的需要,才能真實地把有效果的文化服務到位。整個深圳特區的外來人員有一千二百多萬,戶籍人口不到5%,其余的90%以上均為居住性質的,大部分是臨時的,他們是探親訪友或者是試探著重是否可以適應生存再決定的,正常性參加工作的占85%以上,算是有組織的群體,居住生活相對固定,另有10%左右的是服務行業以及私營的,不成規模和那些沒有長期固定的工廠季節性和建筑業承包性質的工作,都構成了人員的不確定性,他們是沒有時間規律性可言。在每年上百場的文藝下基層節目,上百次的各種展覽、講座在全區各街道巡回進行,至今,每年的活動次數還在上升,在這可喜的成績中,我們是否要考慮一下事情的實質性和效果性,讓我們試往這樣的方面想:首先,是否能讓大多數的外來務工人員真正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大餐的享受,即活動的覆蓋面是否達到夠大,夠充分;其次,我們的活動內容是否讓這些外來務工人員能接受,能消化得了;最后,我們的活動內容社會宣傳效果是否有效,切忌過了就過了,沒有總結活動的成果,都不知道有否作用,當活動結束以后,歡樂就在一天二天,其他行動都依舊,賭博風依舊盛行,社會治安仍然讓百姓感到恐懼,晚上還須提心吊膽,鄰里還是關著鐵門,各有防范,人民群眾真正的幸福指數得到體現沒有,硬指標是達到了,軟件有效果沒有?
二、制定適合大多數務工人員的服務方式,能有效達到文化下基層活動取得好的成果。自開展文化強省,文化立市以來,文化下基層的力度是越來越大,活動的場次也是越來越多,表面看來,這些數字是喜人的,靜靜地坐下來分析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數字的背后的差距,會令人不安和失落。大家知道,為組織的便利,以及有效果有規模,或者是技術上的原因(如音響、燈光的要不得),一般較大型的晚會活動都會安排在區政府所在地,街道辦所在地,往往活動引起的效果是明顯的,而分散的中小企業,從地域位置上,時間安排上往往是無法獲得契合的,加上生產任務的不可確定性,在時間上就更難碰上大型的有檔次的文化活動了。同時由于有的中小企業不是很規范,加上企業所有者不是很重視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使這些人數綜合起來占了相當大比例的外來務工人員就很難感受到文化下基層的活動了。所以,我們是否多往小處想一想,盡可能地把事情考慮周全一點,遺憾就少一點,換然之就是事情做得完整一點,自然達到的效果就會好一點,在不算廣闊的寶安733平方公里上,各種算得上是社區生活小區合格嗎,能否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如果不能開展舉行活動,要到鄰近的能開展活動的小區去參加活動,參與率又能有多少?現實的狀況又是如何的呢?在政府所在地,每逢周末都能歌舞升平,在遠離的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生活的小區,卻是盼星星盼月亮,一年也盼不來活動的光臨,要是問及原因時,理由又會多得很,比如,沒有合格的場地,相對成本大,以至無法實現,都是看起來很充足的理由,那為什么不能因簡就簡,開展些內容簡單一點的活動,就象軍隊文工團那樣對一二個戰士的崗位跳舞不可能,唱幾首歌說幾個相聲總可以了吧,來幾個魔術也好。換句話務,小分隊大蓬車小伙規模的形式是可以開展的,另外以專業帶業余,如多培養學校的學生,工廠的文藝積極分子,志愿者參與其中,不用請太多的大婉,成本也不會太高,多以娛樂自己的方式,不見得外來務工人員不喜歡,只要樂在其中,不拘一格的活動,不用過于要求格調,放開思路,讓外來務工人員滿足的活動是不難辦到的。
三、有機地結合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并且覆蓋面更大的文化下基層活動,讓廣大的務工人員在有限的個人空間里最在限度地參與到文化下基層活動中來,就必須不拘一格,集思廣益,另辟蹊徑,以更靈活的方式務實地把文化活動送到外來務工人員中去,切實能讓外來務工人員感受到特區的吸引力,如能有效地分析總結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生活結構,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相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將能取得更好的收獲。
外來務工人員來自全國各地,遠及天山南北,受各地傳統文化影響也是形成不同的種類,各地的娛樂方式也是千差萬別,如何在送文化下基層能讓大多數人樂在其中,而不至于冷場,值得我們深思。在節目選用上,由于時間的限制,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這也是很考廣大文藝工作者功夫的,既要有影響,又要有特色,還要讓大多數人能接受,這對組織者是一個要求,也是一種激勵。為此,物色和培養各社區、各企業的文藝愛好者,更是一種渠道,做到有計劃,長期準備。人的特點是樂在其中,合群而嬉,不太講究這啊那啊的要求,有恒心就能影響一部分,有計劃就能組織另一部分,只要功夫到家了,就不怕沒有讓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讓群眾開心享受。
為了切實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上到國家單位,下到街道基層組織都已經在各種政務會議上進行過無數次的號召、宣傳和督促,如何落實黨和政府交給文化部門的工作,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們的智慧和行動了,大家知道,任何時候,任何事情,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多去了解外務工人員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同狀態采取不同方式,是完全可以把文化下基層的活動做得更到家,更能貼近務工者,服務的質量不斷提高,并且在內容上落在精力,在地點時間安排上多作比較,并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想,相信,通過文化人的共同努力,必將能做出讓外來務工人員滿意的節目來,這將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歸屬感提高,家園認同感增加,從而也會對全民的民族意識提高,社會的和諧起到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文化廳編.廣東省文化論叢[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深圳市文化局編.深圳市群眾文化論文選集[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黃冬東(1979.9-),男,大學本科,助理館員,現任職于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文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