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純真年代》在中國的研究極少,本文從以下幾個方介紹了該小說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評論家們對小說的總體評價;主題研究;風格研究;寫作技巧研究;女權主義和其他角度的研究;在中國的若干研究。
關鍵詞:純真年代;伊迪絲·華頓
伊迪斯·華頓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純真年代》使她獲得了1920年的普利策獎。菲爾普斯寫道:“像《純真年代》這樣一本美國人寫的小說的出現,是公眾的幸運。這是二十世紀最好的小說之一,為文學殿堂增添了永久的光彩?!雹?/p>
學者們最早是對這部愛情悲劇尤其是主人公紐蘭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或是把《純真年代》作為一部個人追求在強大的社會傳統下失敗的小說進行解讀。也有人指出華頓在小說中流露的懷舊情結:“《純真年代》是對以直觀的方式理解生活代替傳統的潛在傾向的抱怨?!雹谥劣谛问胶惋L格,《純真年代》展示了華頓藝術風格的最高水平,人們常常把她和亨利·詹姆斯、簡·奧斯丁等作家進行比較。“和她的偶像和導師亨利·詹姆斯一樣,她永遠把歐洲和美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然后傾向于后者?!雹蹖懽骷记傻难芯坑腥c:(1)學者們對地點、情景設置以及歐洲風格建筑對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一致同意華頓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禮儀小說家;(2)嘲諷和反諷研究。(3)意象研究。作品中運用的圣經原型,以及源于浮士德和彌爾頓的意象都被一一進行了解讀。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評論界開始關注《純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從女性主義視角來解讀這部小說。有趣的是,對紐蘭妻子梅的觀點分為截然不同的兩派。伊麗莎白·愛夢斯等人把梅看作 “一個父權權威的集合性象征”④,以同情的眼光看著梅在父權社會里付出純真的代價——削弱自己的人性。而桑德斯則把梅看作是反抗父權社會成功的范例,因為梅“保持了天真的表層,同時卻不動聲色地把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安排?!雹?/p>
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這部小說,發現弗雷澤的《金枝》以及希臘神話對華頓創作《純真年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有評論家從哲學層面解讀《純真年代》,或是從柏拉圖的哲學出發,探討艾倫·奧蘭斯卡身上的蘇格拉底色彩;或是從實驗主義的角度分析阿切爾失敗的人生。1998年,琳達·魏格納馬丁的《 〈純真年代〉:一部充滿著諷刺意味的懷舊小說》是第一本評價《純真年代》的專著,她不僅探尋了華頓時代的社會歷史影響,還分析了小說中每一個主要人物,從角色的角度去看待故事,把《純真年代》作為一部“禮儀小說”、“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進行解讀。
在國內,中國學者更重視華頓的《伊坦·弗洛美》和《歡樂之家》,相對來說對《純真年代》的研究還很少。僅有的幾項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從女權主義的角度對梅·韋蘭和艾倫·奧蘭斯卡進行解讀,探討父權社會中女性的悲劇命運及話語權的缺失;從自然主義的角度分析紐蘭·阿切爾身上體現的人物性格決定論;分析作品中的象征、隱喻和對比等藝術特色以及作者的敘事策略。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純真年代》的研究是比較全面和豐富的,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1)運用多種批評方法對華頓的哲學觀道德觀及主題方面的研究;(2)對作品形式和風格的研究;(3)對華頓和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比較研究。
注釋:
①Phelps, William Lyon. “As Mrs. Wharton Sees U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and Magazine (17 Oct. 1920): 11.
②Suzanne Schriber, Mary. “Convention in the Fiction of Edith Wharton.”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11 (1983): 197.
③Killoran, Helen.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Edith Wharton.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1. 93.
④Ammons, Elizabeth. “Cool Diana and the Blood-Red Muse.” American Novelists Revisited: 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 Ed. Fritz Fleischmann. Boston: Hall, 1982. 209.
⑤Saunders, Judith P. “Becoming the Mask: Edith Wharton’s Ingénues,\" in The Ageof Innocence: Complete Text with Introduction, Historical Contexts, Critical Essays. Ed. Carol J. Singley.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0. 408.
(作者簡介:張海霞(1982.4-),女,漢族,云南曲靖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曲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