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舞蹈,是最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審美追求和審美習慣的藝術形式,也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二十一世紀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形勢下,如何使民族民間舞蹈,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認可,甚至在國際上獲得影響和肯定,是每一個舞蹈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伴隨著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走向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文章從民族民間舞蹈自身創作的角度,就其如何能夠獲得是市場的認可,以達到推廣的目的,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市場推廣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的朝陽產業,包含民族民間舞在內的諸多藝術門類走向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作為民族民間舞蹈來說,有著自身所獨具的優勢。一方面,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有著世界上其它各國所不能比擬的文化消費市場。因此如何準確的對市場進行定位,充分發揮出民族民間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優勢,使其既能夠有良好的市場表現,又能夠獲得自身的傳承的和發展,是新時期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一個高校舞蹈教師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一、激活傳統文化,聚焦當代審美
傳統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形象的體現。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來說,集中體現出了各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和審美習慣,而這些習慣和追求,正是獲得觀眾對于該類藝術的認可性的關鍵之所在。所以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首先還是要認識到對于傳統舞蹈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盡管近百年來,這項工作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是新時期下,伴隨著人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這項工作還是應當繼續加強,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資源的開發量,還不及百萬分之一,任何認為這種挖掘和開發,已經近乎枯竭的認識都是錯誤的。通過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觀賞,不僅能夠賞心悅目,而且能夠由此了解和透析五十六個民族獨特的美學心理和中華民族傳統的歷史和文明。這是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之所在。舉例來說,我們外出旅游,從日本的富士山到法國的凱旋門;從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到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一些景觀,我們完全可以在國內找到相似的地方,且我們也不具備很多專業的鑒賞知識。為什么還是樂此不疲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是想要通過這些景觀,感受到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正是中華民族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通過對于傳統舞蹈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但能偶有利于這門藝術本身的發展,更有利于世界各國消費者對于文化審美的消費需求。
其次是要對傳統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有其自身古老、悠久的一面。但是同時也要認清當前文化發展的大形勢,在這個全球化和網絡化的大時代下,古老傳統藝術,如果直接擺到人們面前,特別是年輕人面前,會因為其年代久遠和形式單一,引不起人們的興趣。這里不是民間舞蹈藝術和欣賞者的問題,而是中間缺少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是由舞蹈工作者來構建的。即面對古老的民族民間舞蹈資源和當代人審美現狀,能夠將舞蹈資源進行重新的整合和編排,使之既有原有的舞蹈屬性,又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完成一種價值的再創造。比如近年來大獲成功的《云南印象》,其核心內容是佤族、哈尼族、景頗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舞蹈, 但是主創者并沒有予以照搬,才是采用了現代化舞蹈演出方式,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加上巧妙的運用了各種宣傳手段,激發起了人們對于作品的欣賞興趣,受到了普遍的關注。這種對于傳統文化資源再創造,不僅是對傳統舞蹈文化傳承和發展,同時又滿足了當代人對于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需要,還創造出了新的經濟價值。
二、走出傳統思維的禁錮,避免一味的西化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使得很多文化資源得到了保護和繼承,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卻在于,由此引發出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認識的誤區,即錯誤的采用了一種博物館的模式。所謂的博物館的模式,即是指將一些資源,開發出來之后,進行封存。像是一些民族民間舞蹈資源,即使是演出,也是不加改動的原汁原味的演出。這種理念在保護了民族民間舞蹈資源的同時,也為這些資源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這是一個理念的誤區。我們之所以要對傳統的舞蹈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就是為了讓其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利用現有的人才條件和技術條件,對其進行豐富。而采用博物館的形式對其封存,奉若神明,則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表現。古老的傳統舞蹈資源,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一種歷史資源。但是千百年后,后人對于我們這代人舞蹈資源的繼承,本身不也是一種歷史資源嗎?倘若我們現在不創新、不發展,就等同于這門藝術自古人創造出來后,一直都是原貌,我們這代人在其面前毫無作為,是不符合歷史和時代發展要求的。所以要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對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資源進行創新。
其次是要堅持民族性的核心。特別是現代舞傳入中國以來,舞蹈界很多人對于民族舞和現代舞之間,沒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很多民族民間舞蹈,除了音樂和服裝之外,動作都是現代舞的動作,失去了民族民間舞最為本質的東西。要知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盲目的將外國的審美情趣,強加于中國的舞蹈作品之上,勢必會造成自身審美傾向的消失。所以說要避免一味西化的局面,將民族性的堅持作為創作和再創作的核心。
三、加強宣傳的力度,取得國際市場認可
愛爾蘭著名的國際巡演劇目《大河之舞》是該國標志性的表演藝術精粹,其宣傳力度是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舞劇宣傳力度最大的。《大河之舞》每到一個國家以及地區,都會推出新的宣傳方案來迎合當地市場需求。愛爾蘭總統曾經說過:“欣賞過《大河之舞》的觀眾比愛爾蘭人民總數還要多。“如今《大河之舞》不僅僅代表了愛爾蘭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己經成為了愛爾蘭的代名詞峪。對于中國來說,每年也出現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但是能夠像《大河之舞》一樣代表中國得到世界關注與認可的卻沒有一臺,原因在哪里呢?筆者認為,一個民族民間舞蹈,內容好,形式好還不夠,在推向市場進行宣傳時,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其宣傳手段。《大河之舞》在中國演出時,我們在一年中時常可以從電視、地鐵、公車以及網絡上看到《大河之舞》的宣傳片,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對其的興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演出宣傳我們卻很少能夠看到,甚至具體的時間地點以及內容在演出進行完畢之后都不得而知。筆者認為,從舞蹈作品生產出的那一刻起至公演前的那一秒,是決定舞蹈的消費價值運作階段。只有注重宣傳的時效性,才能使舞蹈作品具備競爭力。
綜上所述,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發展社會,這種社會發展特征要求著我們必須對民族民間舞蹈這門藝術進行全新的審視,既要認識到挑戰的一面,還要認識到機遇的一面。總體來說,這門藝術的發展還是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的。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和東方美學的獨特追求,為其進入市場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加之國家對于藝術發展的逐步重視,為民族民間舞蹈走上市場展現出了良好的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民族民間舞自身和國家重視扶持,以及每一個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必然在全世界綻放它的美麗和光彩。
參考文獻:
[1]慕羽.當代舞蹈編導類群的價值定位——兼談舞蹈編導的社會責任問題[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院報,2005(4).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