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壯山河的大禹治水,溯源于湟源日月山,經積石峽(今龍羊峽)、積石州(今貴德)、積石山(今循化)、喇家遺址(今民和)。
步其后塵,我們一路趕來,回望自然萬物沉浮與輪回時,幸好有他們的存在,繼續書寫著繁衍生息的歷史和悠悠歲月的追憶。
大禹治水從《山海經》神話傳說,最后從考古、出土之物,浮出水面是真人真事。大禹治水豐功偉績從屈原《天問》到明清詩歌,雖所賦不多,但字句閃亮發光,錚錚鼎言。大禹治水尋河追源,從日月山起至積石州(今貴德)、循化(積石山)、民和(喇家遺址)、區域全在黃河上游流域,完全符合“河出昆侖”“導河積石”的歷史記載。鮑義志的《喇家遺址與大禹治水》與筆者《大禹治水:歷史與現實的面面觀》不僅是傳說,還是真實;不僅是現實,還是超越;不僅是過去,還是未來。
大禹治水的來龍去脈
據《山海經》白話文注釋:傳說四千三百多年前,大地洪水泛濫。浩浩洪水滔天,黎民百姓受盡其難。雖然以前也有人帶領百姓修堤圍堰治水,可始終收效甚微,大地上仍然洪水連年。天上玉皇大帝知道后,憐惜之心油然而生。他為了大地上的黎明百姓不再或少受洪澇災害,便決定給自己身邊的護駕侍衛天猿委以重任,派他到大地上去幫助百姓治理洪水,造福黎民。
一天,天猿隨玉帝護駕到南天門前,他與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大地上的洪水情況,天猿見大地上被洪水淹沒的只剩下西邊的幾個山巔,便問玉帝道:“那露出水面最多的山是什么山?”“那山就是岷山,是岷江之源。”玉帝說完接著又道:“那個正在帶領百姓圍堰治水的人,名叫鯀。雖然他很努力也很辛苦,可他治水的方法不對,收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下去之后一定要改鯀圍堰治水的辦法為開山疏導治水。否則,治不了洪水,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會送掉。”
數天之后,天猿領命化成一顆流星,趁著夜色橫過天際,然后變成一顆五彩神珠,在岷江上游的汶山郡上空游移,尋找鯀妻修已,他要變成鯀與修已的兒子,替父治理洪水,為天下百姓造福。
再說鯀與修已結婚多年,一直不育,鯀與修已都為此在心里暗暗著急。沒想到后來在一天夜里,鯀妻修已夢接意感,吞下顆五色神珠,孕禹歲二月。
那天夜里,黑黝黝深不可測,像宇宙一樣神秘浩瀚的夜空,亮燦燦的銀河,無垠的鄂墨色,大地上的夜晚無聲無息,安詳而靜謐。
一顆熠熠生輝的星星,由遠而近悠悠然飄來,漸漸地慢慢地化成一顆紅櫻桃一般大小的色彩斑斕的神珠。優哉游哉地飄至修已面前。修已雙手捧接,然后放于掌心左看右看,無比美麗異常。她時而將神珠放于懷里,時而放于口中,生怕到手的神珠飛走了,她時而又從嘴里拿出來看看,時而又放于口中,就這樣翻來覆去玩來玩去直到深夜,她實在是疲乏至極,不知不覺便將口中的神珠吞進了腹中。
一年零兩個月過去了。六月初三那天,汶山郡石紐山一帶被一派蒼蒼茫茫的紫褐色氣氛包圍著,顯得十分蒼古和祥和,陽光下,近處的山石是紫色的,遠處的山巒也是紫色的,整個石紐山垮兒坪都彌漫在紫紅色的光影里。
懷孕一歲零二月的修已臨產了,鯀帶領百姓治水沒有在家。修已又是難產,痛得她在地上滾來滾去。一次次痛昏過去,又一次次痛醒過來,就這樣難產了三天三夜,直到六月六日午時,突然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頓時山崩地裂,震顫的飛沙關上砂石亂飛,垮兒坪上巖漿狂噴。山搖地動之后,在巖穴這個地方,鯀妻修已狂怒的將自己的身體撕開一個長長的口子,口子處紅光閃閃,修已咬著牙忍著疼痛,從口子里拉出一個人首蛇身的兒子,后取名為禹。于是,一脈相承,禹誕生了。禹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領,相傳黃帝后裔。
傳說禹落地時,那“哇!哇!哇!”震天動地的哭聲,驚得十里八外的鄉親紛紛前往探視。鄉親們見禹大鼻大嘴,兩只耳朵有三個耳孔,蛇身人面,大家都謂為龍也。汶山郡有了龍,洪水災害發生就有人治理了。有的還說龍喜歡水,有了龍就不會發生洪水災害了,汶山郡從此安康太平。人們就這樣傳來傳去,對禹也十分喜愛。
禹也是黃帝后裔,《山海經·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傳》說:“鯀娶有莘氏之女……。家于西羌,地曰石紐,在蜀西川也。”《繹史》卷十一引《循甲開山圖》說:“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于西羌。”《集解》說:“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羌是也”。《正義》進一步考證說:“禹生于茂州汶川縣。”另外,《荀子·大略篇》中還說:“禹學于西王母國”,所謂“西王母國”就是漢代雄踞昆侖之丘的西王母之國,即今青海高原。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斷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新語·術事》的古籍中說:“大禹出于西羌。”《史記·六國年表》云:“興于西羌”。《路史·后紀·夏后氏》言禹“西夷之人”。《后漢書·戴叔鸞傳》進一步講“大禹出于西羌”。顧頡剛先生在研究中也談到“禹之來由,雖不可祥,而有興于西羌之說。……甚疑禹本為羌族傳說中人物,羌為西戎,是以古有戎禹之稱。”筆者認為這些記載是可信的,如果夏禹不是羌人,就不會“導河于積石”。一語道破,因為只有熟悉家鄉水系的人,才會因勢利導,舉棋若定,勢如破竹、事半功倍治理洪水。2002年,一件出現在香港的青銅器引起了考古學界和史學界的極大興趣。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解讀了這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開宗明義,令人信服的證明了大禹這個人物的真實存在,使“大禹治水”不再是神話傳說。
這件青銅器被稱為“遂公盟”,是西周時期(公元前771年)在祭祀典禮上用來盛放食物的器具。這件銹跡斑斑的青銅器上有10行共98字的銘文。當李學勤憑借幾十年研究古文字的功底,認出開首:“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時,他便大喜過望。他驚喜的是這恰是《尚書》里出現的文字。在此前發現的歷史典籍中雖零星可見提到大禹,但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這是第一件,這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可以說,“遂公盟”是人們發現的唯一一件記載了大禹治水事跡的物證。據李學勤考證,“遂公盟”的作者是遂國的國君,是舜的后代,造于公元前大約681年。這件物證有力的證實大禹卻有其人,大禹治水是真實存在的。這件“遂公盟”目前被收藏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熠熠閃亮。
震撼世界的偉大工程
據《圖解山海經》說:洪荒時代到處是漫天大水,鯀偷拿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不息的神奇土壤,只要用一小塊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增加,以致積成山,堆起成堤。大地填上息壤之后,人們住在堆積起來的高地上,洪水也淹不到,只能順著溝壑流走了。而鯀偷竊息壤的事這時也被天帝發現了,他勃然大怒,便派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并奪回了息壤,人間從此又回到了創巨深痛、瘡痍滿目、岌岌可危洪水泛濫的境地。鯀雖然被殺死,但他的尸體三年沒有腐爛,天帝知道后,又派了一個天神到羽山腳下,用一柄名叫吳刀的寶刀剖開了鯀的肚子,結果從肚子里鉆出了一條虬龍,飛上云霄,這就是大禹。而鯀的尸體,則化作了一條黃龍,鉆入了羽山旁的羽淵,也有說化為黃熊的。天帝后來就命令禹開通河道,疏浚水流。傳說大禹治水時,赤地千里,應龍在他的面前拽尾畫地,劃出河道;玄龜則背負息壤跟在禹身后,禹初露鋒芒,如虎添翼就用息壤來造山堆堤。這樣疏浚與湮塞的方法并用,最后終于戰勝了洪水,山高水低,山清水秀,從而將天下劃定了九州區域,安然無恙。據《淮南子·術訓》《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左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九澤,度九山”。“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陽”,“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導河積石”即今循化積石山。“黑水”發源于祁連山主峰,勞勒山,祁連山亦居三危之山。
古籍中指出:“河出昆侖”而夏禹又“導河積石”。《淮南子·墜形訓》中有“禹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墟以下地”。是說大禹治水,首當其中,到了昆侖山。《昆侖山考》中有“當堯帝時,洪水滔天,鯀受命治水九年而無功。堯改用舜,命處死鯀,同時舉鯀之子禹而治水。禹來到河泛濫的昆侖山下,“掘昆侖墟以下地”采黃土修復被洪水毀壞的河道。據《西寧府續志》“御制河源碑記”中說“而禹貢,導河積石,考其地在今西寧”。
大禹治水時中華民族上古時代成為震撼世界的偉大工程。他奉舜帝之命,重整旗鼓,乘風破浪,忠義撐天,大智大勇,肝腦涂地,日夜奔波風餐露宿,于三山五岳之間,導川鑿山,疏浚江河。大禹治水曾經親臨“昆侖之丘·炎山”(今湟源日月鄉哈城)也有其中的原委。據《史記·夏禹本紀》記載:夏禹名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從這一資料得知。黃帝生于羌,夏禹是黃帝之孫輩,也是名正言順的羌族之后,西王母國的臣民。又據《左傳·昭公七年》記有“阻窮西征”、“巫何活焉。是說大禹的父親鯀被處死后,沉冤莫白,魂奔到西方昆侖山,找到了西王母,西王母感到鯀死的冤枉,便救活了鯀。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大禹感恩西王母由此也到西方昆侖山。據史記載:大禹治水尋河追溯到積石州(今貴德)的積石峽(今龍羊峽),相傳看到河海一體,即黃河水流放青海湖,湖水上漲,浸淹周邊危機河湟,于是大禹專程到“昆侖之丘”與博學多才的西王母商量。《荀子·大略篇》中有“禹學于西王母國”將河海分家,日月山隆起,湖東壅起一道水壩,古黃河經浪麻,順勢流入積石峽(今龍羊峽)。大禹在西王母幫助下拯救了環湖地區和河湟地區,殘山深水,絕處逢生、人壽年豐、日新月異。因此,時代居住在“昆山之丘”、“炎山”腳下(今哈城)的父老,在城內專門修筑了“禹王廟”樹碑立傳,祭祀大禹的卓著功勛,其廟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蕩然無存。
在日月山腳下,過去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那里建有禹王廟,內有禹王神像,壁間繪有“大禹治水”的宏大場面。恰如東漢劉秀在《上〈山海經〉表》中記敘的:出于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居,崎嶇于丘陵,巢于樹木,鯀即無功,而堯帝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如出一轍。據考證這是青海西部乃至全國唯一的一處紀念大禹治水的祀廟,就全國說,河津縣有禹門口,夏縣有禹王城、開封有禹王臺、長沙由禹王碑、懷縣有禹王宮、民和有禹王洞、貴德由禹王像,大禹雄才大略治水不僅根除水患而且又顯神通為民除害。相傳天神共工的臣子有個名叫相柳氏的,他的相貌十分兇惡恐怖,是傳說中的魑魅魍魎,巨大的青色蛇身上面長著九個腦袋,每個腦袋上都是人的面孔。不僅如此,這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他一吞一吐,興妖作怪,所觸及的地方便會成為沼澤,并發源出溪流。沼澤中的水苦澀無比,人獸都無法飲用。在發洪水的時候他便出來助紂為虐,可以說他惡貫滿盈,桀驁不馴,大禹平息洪水以后,懲一儆百,便殺死了他,之后大禹發現,相柳茍延殘喘、兇相畢露,死后流出的血液匯聚成河,發出腥臭刺鼻的氣味,所流經的地方五谷不生。大禹動手掘填被相柳血膏浸壞的土地,但填塞了多次,而又多次踢陷下去,大禹措置裕如,干脆挖了一個池子,讓血流到里面,除惡務盡,并用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神修造了幾座帝臺,統稱為共工臺。
大禹與西王母及女嬌
大禹在河湟治理洪水的過程中,西王母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才使大禹圓滿完成了治水任務。大功告成后,大禹躊躇滿志也曾經被三青鳥引見,又見過西王母,受寵若驚,當面向她道謝。
相傳那日,大禹乘青鳥離開蓬萊,正自馳行,忽見一道者彬彬有禮向他拱手道:“聽說足下一直想見西王母,我奉太上真人之命前來告知,如今她已前往鐘山(今日月山),請足下到鐘山去”。青鳥向大禹道:“既然太上真人如此吩咐,我們就往鐘山去吧”。大禹大喜過望,陪三青鳥而往。
足足走了半日,忽見前面高山矗立,三青鳥道:“這便是了”。大禹下車觀看,只見此地景象與蓬萊不同,幽雅之中兼帶肅穆之氣,瑤草奇花,處處開放。面前一座金色宮城,城門橫額上書“閶闔”二字,每字都足有十丈見方,只見城門開放,一隊仙人飄然而至,原來是西王母遣來迎接大禹的。那為首兩人向三青鳥使道:“王母懿旨,叫汝等陪文命到行宮中去休息”。
三青鳥便領了大禹及天降等另向別路而行,但見街道廣闊,房屋都非常高大,金門玉臂,富麗堂皇、不可言狀。其間眾仙來往穿行,或則步行,或者騎鸞驂鶴,見了大禹,伺奉有加。
到了次日,大禹跟了三青鳥便出了行宮,只見已有一輛車子停在門口,將大禹帶到一處宏大無比的宮殿前。眾人下車后穿過大屋,又見后面是個極大的花園,方圓足有百畝,奇花異草競相開放。正面階前有無數的神仙列隊相迎。大禹細看,男男女女,駢肩疊背,足有幾百位,別有天地。
忽見一個妙齡女仙排眾而出,向大禹行禮道:“文命已到鐘山(今日月山)歸功于九天了。家母不過略盡綿薄之力,何功之有?豈敢當這個謝字!請不要說謝,家母自然出來相見”。原來此女便是王母第四女南極王夫人容真。大禹聞聽此言道:“大功之成,全由王母,某奉圣天子所托前來跪謝。何敢為天子之命于草莽,還請夫人代達下情,文命方不辱君命”。容真依舊代王母辭謝,大禹又固請。正在相持之時,人群中一老者高聲叫道:“主人太謙,客人又太過至誠,雖都是美德,卻害得我們站在這里苦等。我等不才,來做個調人。俗語說:‘恭敬不如從命’文命見了主人,只要口中多說兩個謝字,跪拜大禮盡可免去,如此一來,主人之心既安,文命歸去亦可以復命于天子。眾位以為如何?”大禹無奈,不須繁文縟節,只能說道:“既然如此,文命莫敢不從”。此時眾人散開,大禹才得以覲見西王母,額手稱慶,頂禮膜拜。
大禹為了治水,直到三十歲也沒用結婚,后來他在治水時路經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狐從山中跑出來,想起了涂山當地流傳著一首歌謠:誰見到了九尾狐,誰就可以為王;誰娶了涂山的女為妻,誰的家道就興旺。當時涂山部落的首領有一個女兒,名叫女嬌,姿態文雅,儀容秀美,大禹在會見涂山部落首領時偶然看見了她,彼此一見傾心,便在一個叫桑臺的地方結了婚。
當時正值禹治水到了昆侖山,大禹要把這座山加高,好將河水引向東面。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為了給丈夫更好的補充體力,女嬌不甘示弱、牽腸掛肚,便決定單獨為大禹做飯,然后親自給他送去。大禹答應了,他在昆侖山的山崖下架設了一面鼓,和妻子約定,如果他敲鼓三聲便是要女嬌上山送飯的信號。
女嬌回去做飯之后,大禹出乖露丑,便搖身一變,成為一只毛茸茸的大黑熊,拼著自己的力氣帶領百姓刨土運石。但就在禹奮力工作之時,出其不意,他的爪子不小心刨起了三顆小石子,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山崖下的鼓上,而忘我工作的禹對此毫無察覺。女嬌聽到鼓聲后急急忙忙趕來送飯,側目而視,正好看到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頭粗莽的黑熊,又是吃驚,又是羞愧,纏綿悱惻,不由得大叫一聲,扔下了送飯的籃子,轉身逃走。
禹聽見妻子叫喊,才停止了手頭緊要的工作,從后面奮起直追。兩人你追我趕一直跑到了昆侖山下,這時候女嬌已經精疲力竭,倒在路邊變成了一個大石頭。后面追上的大禹又急又氣,急中生智,大聲喊道:“還我兒子”。聽到叫喊,大石便向著北方裂開,從中生出一個小孩,禹便給他取名叫啟。啟就是開裂的意思,故啟又名開。在父親治水的歲月中,啟漸漸長大了,后來成為夏的君主。
《天問》大禹治水新詮釋
根據粟凰先生《論屈賦與昆侖神話的關系》論述:《天問》主要是問天,屈原“懷疑自遂古之處,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車載斗量、滿腹經綸,一口氣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淪肌浹髓。王逸《天問序》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橘桅,及古圣賢怪物行事,呵而問之,以渫憤懣”。《天問》雖是問、是懷疑,亦是抒憤之作。超群絕倫,其中問的最多,最系統的,要算是鯀禹治水的故事了。鯀禹治水主要是治理黃河,而“河水出昆侖東北陬”,窮原竟委,這鯀禹治水當然也就是昆侖區的神話了。詩中曰: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復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洪泉極深,何以真之?
應龍何畫?河海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咸播巨黍,莆灌是營,
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
由于是問,運之妙乎,存之一心,所以就沒有什么故事情節,但我們仍能從古籍中找出它的一些線索來。“不任汩鴻”四句,在《尚書·堯典》中可以查到。“帝(堯)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好好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義?’曰:‘於!鯀哉!’帝曰:‘吁!哉,方命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九載,績用成”。屈原問的就是這件事。他說:鯀既然不能擔當治(汩)洪水(鴻)的大任,為什么許多人(師)把他推舉(尚)出來?還要讓他試(課)一試?在這次派鯀治理洪水的問題上,堯與四岳(諸侯長)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大家都推薦鯀,堯不同意,說鯀不服從命令,危害族類(方命圮族),大家說,不是這樣的,最后堯沒有辦法,還是派鯀去治水了。關于鯀治水的事跡,在儒家經典中,是被歪曲了的,說他無能,治水無功,被堯“殺于羽山”。屈原不信儒家經典,認為鯀有能力治水,或將功補過,因此對《尚書》的記載提出了質疑,深中肯絮。這四句旨在問:為什么堯和大家的觀點不一致。以下十二句,是問鯀治水的過程中和慘遭不幸以及死而不已的斗爭精神。“鴟龜曳銜”是說鯀有什么圣德,能感動鴟、龜這些精靈們銜石拖土來相助?傳說鯀治水的時候有鴟鳥、烏龜銜石拖土,這本是很精彩的神話,神工鬼斧、神乎其神,但此事僅見于《天問》,其具體情節節外生枝,已無法弄清楚了。“帝何刑焉”和“永遏羽山”,則可與《山海經》的有關記載互為參考。《海內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屈原問:鯀也是想把洪水治好的呀,天帝為什么要處罰他?鯀被天帝長期緊閉在羽山,為什么三年還不行刑(施)?禹從鯀的肚子里生出來,又是怎樣變化的?這里“三年不施”與“殺鯀于羽郊”,不盡相同。另據《海內經》注引《開筮》曰:“鯀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又《初學記》引《歸藏》曰:“大副(劈)之吳刀,是用出禹”。這些記載旁征博引雖有各個時期的添枝加葉,但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在說鯀對天帝的處罰不服,好比刑天一樣,氣貫長虹,義薄云天,頭斷了仍在與天帝戰。“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布土”,即分散土,土,即息壤。天帝妥協了,鯀終于戰勝了,盡管是由其子禹完成的。接著屈原又問:禹繼承父志,完成了他父親的功業,但洪淵很深,他又是怎樣堵住的呢?關于這一問題,《地形訓》移花接木,做了很好的回答:“凡洪水淵藪,自三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因為息土是一種能生長的土,長之不已,不但堵住了水,而且還壅出了許多名山。“應龍何畫”四句,又僅見于《天問》。王逸注曰:“歷,過也,言海河所出至遠,應龍過歷游之而無所不窮也。或曰:“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王逸的“或曰”應對如流,不知出自何書何典。洪興祖曰:“山海經圖”云:犁丘山有應龍者,龍之有翼也。……夏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這《山海經圖》亦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王、洪二家所引資料來判斷,屈原這里是問:應龍怎樣以尾畫圖幫助禹治水?河海又是怎樣按照圖上的路線流通?下面又問:在整個治水工程中,哪些是鯀所經營的?哪些是禹所完成的?令人深思熟慮。“阻窮西征”以下八句,只有“化為黃熊”,見于《左傳·昭公七年》“昔堯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其他均不見諸典籍。從“阻窮西征”來看,鯀死后,他的神魂似向西方奔去。從“巫何活焉”來看,他大概是到了西方的昆侖山,找到了那里操不死之藥的西王母,求他們救他一命,西王母感到他沉冤莫白死得冤屈,便救活了他起死回生,足見王母神通廣大。
《天問》全文重彩濃墨,披沙揀金,雖然令人難乎為繼,但對大禹治水來龍去脈,撲朔迷離,耐人尋味,其味無窮,雅俗共賞。
明清詩歌中大禹治水
歷代對于大禹治水詩歌明代以前斷簡殘編,筆者在編著的《西王母大傳》中有“日月山,瑤池邊。石室暖、王母戀。號炎山,夸父攆。河黃源,禹王治水神州安。”歌謠一首,端倪可察,或可以看出眉目或者訂出線索來。
據筆者披閱博覽,早在明代,明代進士、太子太師、特進左國柱、華蓋殿大學士楊一清有詩稱贊道:“吾聞洪水降,河患當其尤。彼狡高陽子(高陽子即鯀,古帝顓頊與被封為高陽伯,傳鯀是顓兒子,故稱高陽子),而將智力謀。竊天盜息壤,欲使成高邱。河水溢泛濫,橫流遍九州。坐見桑麻苦,悠為蛟龍湫。天帝赫震怒,極之羽山幽(傳說天帝知道鯀盜的寶物息壤即壅土工具,又沒根除水患,甚為震怒,便派南方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爰命伯鯀子(即大禹名文命)繼父集見功。九年不窺家,臏胝勞其躬,山川既流浚,水復由地中。高原與平隰,敷天乃攸同”。普天之下,不論高山還是平原,疏通水道,水順奔流,百川歸海,波瀾壯闊,徹底消除中華大地水患,大禹治水,巧奪天工,孰可論誰能倫比?踏破萬山無處尋,得來全靠禹功夫。
清代歌頌大禹治水的詩篇不少,尋章摘句,擇優而存。根據趙宗福先生的《歷代詠青詩選》,其中愛不釋口、手不釋卷的詩歌莫屬龔景瀚和吳鎮所作。
龔景瀚(1747-1802),字海峰,福建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中進士。先后在甘肅、寧夏的靖遠、中衛、平涼、靜寧、固原等地做過知縣、知州,政績優卓。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調為循化廳同知,兩年后調任陜西邠州。最后官至蘭州知府。著有《澹靜齋文鈔》、《循化志》等著作多種。
龔景瀚是清代著名的循吏,也是學者。他雖然在循化任職只有兩年,但政績頗多,主要是創撰了《循化志》八卷,以體例嚴謹,考訂準確而受人推崇。他在循化期間所作詩文雖少,但從藝術和思想性看,絲絲入扣,嘆為觀止。其中《赴循化道中》曰:
河州西去郁笤峣,鳥道盤空百丈遙。
出塞方知天地闊,近關已覺語音囂。
山當絕域朝朝雪,路繞流泉處處橋。
持節慚為假司馬,從今未敢薄班超。
是詩人上任循化廳的途中所作,真實的描寫了壯麗的循化山川,并抒發了此去要為循化做出貢獻的決心。
循化原來一直屬于甘肅河州地方,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曾筑循化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設循化廳,屬甘肅蘭州府。1913年改循化縣,1930年青海設行省,屬青海省。
“河州”:在今甘肅省臨夏縣,清時為州,起初循化即屬其管轄。“笤峣”高聳、峻高的樣子。“鳥道”險峻得只有鳥才能飛過去的山路。“塞”指河州以西。“關”積石關,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峽東口,是從河州來循化必經之地。囂:喧嘩、吵鬧。這里是指撒拉族人的語音明顯地跟河州等地不一樣。“絕域”指循化地區。“持節”本官名,魏晉以來設使持節、持節、假持節等職,都是州刺史加管軍戎。清代的廳與以前的州差不多。因此,詩人自稱持節。假司馬,也是自指。司馬是隋唐時州府左吏中的一種官職,位在別駕,長吏之下。清代時在府以下有的地方設廳,廳同知由知府的佐官擔任。循化廳屬蘭州府管轄,而詩人任這里的同知,地位相當于州府左吏職司馬。假是代理,詩人這次出任循化廳的暫任。所以自稱為假司馬。“薄”看輕。班超:漢代人,本以為官府抄書養家,曾投筆說:“大丈夫無它志略,當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見《后漢書》本傳)后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諸位,留是一年,使五十余國獲得安寧。
龔景瀚還作有《小積石山》條分縷析,異曲同工:
當年鑿空說昆侖,曾笑張騫是妄言。
今日輿中觀積石,真從塞外溯河源。
小積石山,一名唐述山,又稱拉脊山,在青海省東境,橫亙于湟源、貴德、湟中、循化等縣。這里所說的是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的小積石山,在黃河北,相傳是大禹導河的地方。起自積石山,而漢代張騫使西域回來,漢武帝據其言而定昆侖為黃河源。鑿空:鑿導,疏通。“妄言”:亂說。《管子·山至數》:“不通于輕重,謂之妄言。”這里指不真實的說法。輿:轎子;溯河源:逆河水而上,推求黃河源。這兩句意思是,親眼看了小積石山后,才知道河源的確不在這里,而在塞外。
吳鎮,字信辰,號松花道人,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清高宗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舉拔貢。歷任陜西耀州學正,湖南興國知州、源州知府等。與楊子安、劉九畹、胡靜庵相提并論,美稱“關西四豪”,和袁枚、楊芳燦、楊揆等詩人有交往,溫文爾雅。袁枚稱其詩“新妙奇警,奪人目光。”吳鎮一生,投筆從文,著述頗多,主要有《松花庵全集》。
吳鎮一生很熱愛自己的家鄉,寫了不少歌頌家鄉山川的詩歌。小積石山就在他家的西北,因此寫了這首贊歌。詩題雖作“積石”,但吟詠的不是山,而是積石峽。詩篇以一波三折,一改故轍、一箭雙雕、一揮而就的筆觸,描繪了大禹神工鬼斧導河積石的功績,從而歌頌了積石峽的神奇壯觀。
羽山黃熊老無謀,萬國戢戢生魚頭。
圣子疏鑿起積石,神工鬼斧驚千秋。
天門屹立云根斷,靈光閃閃飛雷電。
君不見悠悠河水向東流,
至今無復蛟龍戰!
詩中“羽山黃熊”指大禹的父親鯀。相傳他治水用堵塞法,結果水域泛濫,萬民淪為魚鱉。帝便把他殺死在羽山的郊野。有人用刀剖開鯀的肚子,生出禹,鯀變作黃熊跳入羽淵。“萬國”:萬邦,天下到處。“戢戢”繁多雜亂的樣子。唐杜甫《又觀打魚》:“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生魚頭”:指萬民淪于水中,頭一浮一浮的,如同魚頭。“圣子”:指大禹。“起積石”:相傳大禹西行導河,遇到一山,堆起一堆石頭作為標記,然后疏導河水東去。于是,人們便把這座山叫作積石山。“神工鬼斧”:形容大禹鑿導的技術極為高妙,不是人間凡人所能達到的。“天門”:指積石峽兩岸峭立如天門。云根:深山里云起的地方,這一句寫積石峽屹立如天門,峽中云霧纏繞,時有所斷;“靈光”:神異的光彩。“無復”:再沒有。蛟龍戰:古人認為發生水災是由于蛟龍在作怪,因此稱洪水之災為蛟龍戰。《續水經》:“蛇雉遺卵于地,千年而為蛟,其出殼之日害于一方,洪水飄蕩。”
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循化廳學訓導楊薰有《小積石齋述略記》其中有:
粵稽漢使窮河,傳記于滇之地;唐僧赴藏,經談釋迦之區。凡稱異域之奇觀,尚列中華之信使,知屬禹甸,共戴堯天,藉既隸乎輿圖,文皆缺夫記載。
總觀明清詩文,真實與虛構,藝術與哲學,思想與語言,給今人非凡的啟示,大禹治水,用神話造就現實的坐標,檢索大禹治水的過去,有可能校正未來。
大禹治水屬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潛藏的遠古信息,帶給考古界多學科、多層面的研究領域,異軍突起,也給歷史學家和文人學者無窮的遐想。早在喇家遺址發掘前的久遠年代里,民和官亭地區的土族民間,曾經流傳著許多關于治水英雄大禹的神話傳說。“大禹趕石”“大禹斬蛟龍”“大禹洞和龍鳳山”的傳說等等。在這些神話傳說里,大禹儼然是一個頂天立地、神通廣大、力大無比,化身黑熊的天神。從這些神話傳說中,我們仿佛看到大禹這個神人在喇家遺址附近的積石山鑿山劈峽導引黃河的依稀影子,歷歷在目,令人神往。
據《群文天地》“東方文化”記述:喇家遺址是距今4000年前的災難遺址,保留了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災難痕跡。1999年發掘至今,喇家遺址出土了十數具姿態各異的人類遺骸,忠實記錄了災難降臨的瞬間,說明了4000年前黃河泛濫“人或為魚鱉”的現實;同時出土了大量罕見的巨型玉器如“大玉刀”“玉璧”、“玉環”等;還有“黃河石磐”,這些都是“王者之器”,是高等級社會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可以說,喇家遺址證實的洪水災難和“遂公盟”上記載的大禹治水得天獨一、互為印證。革故鼎新,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鮑義志先生在《青海日報》撰文發表《喇家遺址與大禹治水》一文時,用5條根據推斷了喇家遺址是大禹故里。一是大夏河流域包括此處黃河兩岸是夏后氏成長的地方,“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二是《新語·術事》中載“大禹興于西羌”,西羌活動地區就是如今的青海、甘肅;三是喇家遺址和大禹治水的時間均為4000年前;四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禹“導河于積石”的積石峽就在喇家附近;五是喇家遺址出土的巨型玉刀和被稱為“黃河磐王”的巨型石磐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利,當時只有大禹這樣的人才擁有至高無上的這種權力,一切塵埃落定。
在民和官亭鎮、中川鄉的部分村莊發現了相關于史料記載的種種遺跡。在位于民和縣原峽口鄉峽口村的華尖寺(又稱“花亭寺”,“森格靜房”)發現了石破天驚兩處馬蹄形狀的石窯,其中一處石窯已被人為破壞。還有四五處大小水缸,能明顯看出是神工鬼斧的。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大型石墩,石墩上有奇怪的花紋圖樣,形如車輪、魚、方形圖案等。此外,當地農民每逢端午節在位于積石峽口的“禹王洞”,以“獻羊”的方式來舉行祭祀大禹的活動。
2001年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稱為“東方龐貝”,其歷史比意大利龐貝古城上溯了2000多年。同時,2002年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欄目拍攝的三集電視片《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間》播出后,喇家遺址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2011年,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拍攝制作的電視專題《四千年前的長壽面》播出后,喇家遺址更是世界考古學界高度關注的焦點。目前已修起了喇家遺址博物館,進入后期的綜合研究階段。這項工作已有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隊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完成。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蓋世無雙的第一個統一王朝——夏朝的奠基人。大禹又是歷代傳頌的治水英雄,他出生入死、風塵仆仆、公而忘私、關山迢迢三過家門而不入,艱苦樸素,卑官菲食。他親臨現場身先士卒。為了治理水患,鞠躬盡瘁、殫盡竭慮,排出艱難險阻,勞苦功高,累得腿上沒了毛,走路時兩腿都不能交替著往前邁,只能兩腿蹭著往前走,說他“步不相過”。正因為如此,聲威大震,百姓才擁護他做王,大禹才創立了夏代。大禹治水“改堵為疏”勵精圖治體現的是一種創新精神。大禹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而大禹“敬民、養民、護民、教民”安居樂業的民本思想也是我們繼往開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發揚光大的。因此,確認大禹故里在民和,當然不能排除擴大民和及全省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河湟上游循化、貴德、湟源縣日月山等,這些對文化和旅游業、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方興未艾,盛極一時,更多的信息,也就是發掘出更多的史前文明的佐證!讓大禹歷史與現實的光輝形象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