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記載了元昊拒絕接受北宋朝廷的冊封,建立國家,登基稱帝的始末。黨項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能在當時北宋和遼國的壓力下,毅然的成立自己的國家,并且存在的時間比北宋和遼國的時間都長,這是有其原因的。西夏相比北宋和遼國無論從土地、人口、財力、物力都處于劣勢,能維持政權這么久,沒有一支戰斗力強悍的軍隊是不可能。
關鍵詞:軍隊;西夏;元昊;北宋
十一世紀,黨項族在中國的西北部迅速崛起,經過幾代的經營逐漸成為了讓北宋和遼國不可小覷的勢力。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建立國號,西夏正式成立,北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形勢形成。新生的西夏政權隨后就向北宋發動了戰爭,這在現在來看絕對是瘋狂的舉動。眾所周知,西夏和北宋相比實力處于絕對劣勢,“論國力,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西夏為小國寡民;論兵力,宋仁宗時有軍隊125萬,而西夏僅有50余萬。無論從版圖、人力、物力及軍隊數量看,宋朝都占有壓倒的優勢”①。但是更令人震驚的是小小的西夏竟然打敗了北宋。不可否認元昊本人是個用兵奇才,個人作用在戰爭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支戰斗力強悍的軍隊為依靠,元昊哪怕是“戰神轉世”也不可能打敗宋軍。宋軍的人數是西夏的幾倍,如果西夏軍隊的戰斗力還要比宋軍弱,這仗也不用打幾年了。所以,西夏能打贏北宋,其強悍的戰斗力彌補了數量上的劣勢。那么西夏軍隊強悍的戰斗力來自哪些地方?
一、“尚武立國”方針的確立
黨項羌人在沒有成立國家之前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階段。整個社會組織“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余騎。小者千余騎。”②在游牧民族的歷史上,要想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牧場,水源等,但是資源是有限的,為了這些少數民族經常發生戰爭,當時黨項族不是統一的整體,大部分都是分散的,為了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人數又太少,這就要求人人都要成為戰斗一員。“俗尚武力”③就成了為黨項人一種風氣,人人以習武為榮。元昊建國后,首先面對的是要采取什么立國方針去治理國家。針對“然其民皆兵,居不縻飲食,動不勤轉餉,”④實際情況,考慮到西夏的經濟嚴重依靠北宋,立國后與北宋一戰不可避免,軍隊的軍餉根本不可能支持。所以元昊采用了以野利仁榮為代表的意見,樹立“尚武立國”的方針。⑤這一方針的確立,大大地減輕了西夏政權的負擔“建官置兵不用祿食,每舉眾犯邊,一毫之物皆出其下,風集云散,未嘗聚養。”⑥而且提高了西夏戰斗人員的數量“人人能斗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⑦
二、西夏初期軍隊的來源
西夏黨項族屬于羌族的一支人數并不多,要想組建一支軍隊與北宋對抗,就必須擴大兵員,元昊深深地明白單靠黨項族組成的軍隊在與北宋的戰爭中數量上處于劣勢,哪怕西夏軍隊在能征善戰,戰爭沒有不死人的,西夏人口本來就少,能加入軍隊的就更少,打一仗損失的兵員單靠黨項族的人員去補充時不現實的。元昊在加強“族內兵”建設的同時,還不忘組建“族外兵”⑧在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俘虜了大量的漢人,元昊決定從中挑選佼佼者“得漢人勇者為前軍,號‘撞令郎’。”⑨這些“勇健者號‘撞令郎’。”⑩不但加強了西夏軍隊的人數,而且他們在打仗時沖在最前面,可以減少西夏黨項兵的損失。
三、西夏初期的軍事制度
西夏的軍事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初期它的軍隊的骨干選舉,出戰都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余。{11}戰事發生部落出丁作戰“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為一抄。負贍者,隨軍雜役也。四丁為兩抄,余號空丁。愿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贍,無則許射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皆習戰斗,而得正軍為多。”{12}隨著元昊的軍事改革,西夏的軍事制度也出現了變化。
首先是軍事指揮機構,仿照宋的機構“有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曰左廂神勇、曰石州祥佑,……諸軍兵總計五十余萬。”{13}其次是西夏軍隊的裝備十分完備“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镢、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織毛為幕,而以木架。”{14}再次西夏的軍種。在中央元昊組建了自己的侍衛軍“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六班直月給米二石。鐵騎三千,分十部。”{15}在首都興慶府河重鎮的地方派遣精銳部隊駐守“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煉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16}為了加強軍事實力元昊成立了專門抓俘虜的兵種“又分兵為左右廂,諸酋各選精騎,目為生剛捉生”{17}在地方上“置十二監軍司,委豪右分統其眾。”{18}西夏的軍隊的兵種只要有騎兵、步兵、炮兵、強弩兵等。西夏軍隊的騎兵最為精銳,史書上稱其為“鐵騎”“鐵鷂子”“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云飛。每于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沖冒奔突之兵;”{19}步兵是西夏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人數也是最多的。西夏的步兵能吃苦,善于打仗其中又以橫山羌最為有名“而苦戰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平夏兵不及頁。”{20}另外還有一種名為“步跋子”的步兵也十分有名“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21}西夏還有攻城的炮兵“有炮手二百人號‘潑喜’陡立旋風炮于橐駝鞍,縱石如拳。”{22}黨項族人多善弓馬,而西夏又出產良弓。西夏步兵射弓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賊始縱鐵騎沖我軍,繼以步奚挽強注射,鋒不可當。”{23}
相比西夏初期軍隊戰斗力的強大“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24},同時期的北宋又是什么樣子?北宋自從與遼國簽訂合約了就沒有大規模的戰事,國家太平太久了,士兵素質低下,就算是號稱精銳的禁軍的戰斗力都遠遠比不上北宋建立初期那會“雖稱魁頭,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25}北宋由于“士不練習,將不得人,以屢易之將馭不練之士,故戰則必敗。”{26}面對西夏軍隊的強勢,北宋軍隊的弱勢,此消彼長之下北宋統治者內部沒有認清形勢,做出統一的正確的作戰方針,哪怕是范仲淹、韓琦這樣的名臣都出現了意見不統一。{27}西夏初期軍隊戰斗力的強大為元昊高超的指揮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使得西夏在與北宋多年的戰爭中能勝多敗少,直至使得北宋簽訂了對西夏有利的條約,并在隨后的對遼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注釋:
①李蔚:《中國歷史: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0頁。
②[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黨項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45頁。
③[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黨項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45頁。
④[元]脫脫,《宋史·錢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351頁。
⑤李蔚:《中國歷史: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頁。
⑥[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4,慶歷元年十一月,中華書局,1985年,第3203頁。
⑦[宋]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7,熙寧三年十一月,中華書局,1985年,第5285頁。
⑧李蔚:《中國歷史: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頁。
⑨[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8-14029頁。
⑩[元]脫脫:《遼史·西夏外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524頁。
{11}吳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7頁。
{12}[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8頁。
{13}[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9頁。
{14}[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8頁。
{15}[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995頁。
{16}[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9頁。
{17}《儒林公議》,中華書局,1985年,第6頁。
{18}[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994頁。
{19}[元]脫脫:《宋史·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720頁。
{20}[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995頁。
{21}[元]脫脫:《宋史·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720頁。
{22}[元]脫脫:《宋史·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028頁。
{23}[元]脫脫:《宋史·王堯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773頁。
{24}[元]脫脫:《宋史·種諤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745頁。
{25}[元]脫脫:《宋史·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574頁。
{26}[元]脫脫:《宋史·賈昌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613頁。
{27}郭琳,徐峰《從宋夏攻守之勢的變化看韓范的攻守之爭》,載《淮南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參考文獻:
[1]李蔚:.中國歷史:西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黨項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1985.
[5][元]脫脫.遼史·西夏外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吳天墀.西夏史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7]儒林公議[M].中華書局,1985.
[8][元]脫脫.宋史·種諤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郭琳,徐峰.從宋夏攻守之勢的變化看韓范的攻守之爭.載《淮南師范學院學報》,1998(03).
[10]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1]李錫厚,白濱.遼金西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李華瑞.宋夏關系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3]白濱.西夏史論文集[C].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
[14]李范文,白濱.西夏通史[M].人民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丁文斌(1986.10-),男,漢族,江西南昌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遼夏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