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和最顯著的特征,也是素質教育內涵的拓展與深化,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為其長大后成為具有創新人格的創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質基礎。作為教師,創新教育是我們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教師有意識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創新人才的一種新型方法。
在高中這個時期,如何通過生物課堂教育,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是每個生物教師在傳道授業過程中面臨的新課題。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知識點和教學手段無不蘊含著創新的素材。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我認為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課堂教學必須營造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氣氛
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這在很大程序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能夠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并從中感到學習的意義。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兩種基本的狀態: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和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事實上創新思維僅僅存在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積極主動程度的大小而獲得高低不同的學習效率。如果學生是完全被動的學習,毫無興趣而言,那么其學習效率就會顯負值。我們通常把這種負值效應稱作“逆反心理”。關于積極主動精神狀態下的學習效率之高可以用一個類比來說明,比方說一個孩子玩電腦游戲,不但學得快,而且可以一連幾個小時不覺得累。如果能在課堂 上保持這種精神狀態,其學習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應盡量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這樣才能引人入勝,“拴”住學生、“迷”住學生,從而把學生帶進有趣的生物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師的積極引導和著力培養。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的簡單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生物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產生興趣,發展興趣,逐步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意識。使學生勤學、愛學、好學、善學,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這樣學生的生物素質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生物課實施創新教育,關鍵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體會情感,培養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而真正的教學主體是學生。在課堂中應以興趣為前提,體會學生的學習情感,讓興趣貫穿課堂40分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能單靠教師講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悟”。當然,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這要依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讓學生走出“觀眾席”,走上“舞臺”,當“演員”,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師生合作學習——讓學生當“主角”,教師當好“導演”。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一切為了學生。比如,在生物試卷分析課中,我讓學生來講(當然要讓學生在課下做好準備),讓學生挖掘題目中的內涵,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和認識,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三、鼓勵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很多時候,學生比較相信課本和老師,覺得他們說的都是對的,其實任何東西或人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可能出現錯誤,所以要鼓勵學生敢于肯定自己。因為我們以前的課堂上經常會遇到學生說:“我們以前的老師怎么怎么說”或者“課本上是怎么怎么寫的”。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學生過分地相信別人,而不敢肯定自己,所以我們要鼓勵他們在這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出一些創新的內容和一些創新型的人才。
四、強化實驗觀察,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實驗是研究生物學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機會。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觀察、多參與、多動手,在認識的基礎上探索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學生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發揮生物學科優勢,進行創新教育,其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選準切入點,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創新,是一個民族永恒的主題,二十一世紀初將是生物創新教育駛向快車道的刻不容緩時刻。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生物教育工作者,為著民族的進步、民族的振興、民族的騰飛而勇于創新,為生命科學走向新世紀的輝煌而努力奮斗,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河南省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