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屆的普遍關注,競爭日趨激烈、學業的艱辛和快節奏的生活給年輕大學生們提出了較高的心理要求,也進一步給大學生群體帶來壓力和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從心理健康問題的外部誘因找出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的方法,是促進解決好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進大學生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學業的艱辛和快節奏生活讓渴望獲得知識和能力以獲得未來發展先機的年輕大學生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事故頻發,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和生活。本文主要從與大學生聯系最密切的幾個外在環境因素來分析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社會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誘因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環境呈現多元化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微觀層面呈現日趨多元化的趨勢。但是,大學生正處在中西文化交匯、多種價值觀沖突的年代。面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取向的選擇,他們時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會環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們的集體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熱情,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利益為半徑的生活規劃。對于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對精神層面的淡漠、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已經使部分大學生變得狹隘而自私。另一方面,社會環境的競爭性推動了這一問題走向深層次。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在自謀職業和多種渠道就業的新形勢下,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應。學校的就業對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會和就業市場本來就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引發出許多與就業相關的心理和社會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高校的教學秩序以及大學生的正常學習。第三,現代科技的發展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娛樂和交往方式。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對求知欲極強、辨別力弱、缺乏辯證思維能力的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礙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校園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誘因
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讓我國短短幾十年經歷了國外高等教育一百多年走過歷程,在此過程中,高等教育過快發展的負面效應逐步顯現。一是高校擴招所帶來的負面問題。最近幾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幾年。大學生的人數由十幾年前的每年幾十萬人增長到現在的四百多萬。但是,擴招也給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硬件資源,如教學大樓、實驗設備、學生公寓等,只要有資金,一兩年就可以建好。但軟件資源,如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則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積淀。在教師數量和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當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時,怎么能得到及時解決呢?二是校園里的貧困問題和貧富差距問題。貧困和貧富差距問題已經是校園里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同在一個班,有人用錢大手大腳,追求“卓越時尚”的現代貴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學卻交不上學費,生活拮據,常常省吃儉用,還要四處勤工儉學。雖然相對貧困比絕對貧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讓人產生復雜的心理壓力。三是學習、生活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從中學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和生活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但是,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與環境變化的脫節,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矛盾和沖突。四是心理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大學校園是大學生進行思想、知識、價值觀交流的重要場所。然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真誠的心理溝通,學生與老師之間也缺少心靈溝通。這樣的心理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三、家庭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潛在誘因
大學生雖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校園內,與家庭聯系相對較少,不少人錯誤的認為大學生身處高校,心理問題完全由高校造成。不能忽視的是,很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潛在原因來源家庭的因素,尤其是家庭的和睦問題,家庭的經濟問題等。另外,家庭中也存在著多項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是家庭教育缺乏連續性。二是缺乏恰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三是家庭關系不穩定。這些家庭矛盾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情緒,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方向。
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針對性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改善大學生的環境,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和預防措施。一是要積極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大一新生入學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為整個大學階段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心理咨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學生適應能力,促進人格健康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卓有成效。但心理咨詢工作往往有些滯后,學生出現了心理沖突和心理障礙之后才來著手解決處理。鑒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特點及規律,高校心理咨詢應把工作重心往前移,以預防為主,同時注重對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研究,解決學生在各個成長階段所產生的沖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內在潛能獲得有效發揮,個性品質實現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君.大學健康教育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N].新京報,2008.
[2]張大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走向[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5).
(作者簡介:辜 慶(1979.4-)男,漢族,博士,講師,華中師范大學學工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學。)